武大精神伴你远行
6月21日上午,武汉大学2019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因为大雨,现场上万名毕业生身穿雨衣上演大合唱,导师团全程参与毕业典礼,为所有毕业生一一拨穗。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平凡之路》等流行歌曲的万人大合唱,将毕业典礼现场氛围推至高潮。在现场,不少毕业生表示,这是一次难忘的毕业典礼,虽然下雨有些冷,但是心里很温暖。“心中有勇气,则风雨无惧。”
“学校把毕业典礼办得庄严盛大,除了彰显对学术的尊重和敬仰,也是为了给大家的大学生活留下最美好、最难忘的临别记忆。”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窦贤康说。
窦校长的毕业致辞,数次被热烈的掌声中断。在本届毕业典礼上,除了窦校长的“硬核演讲”,学校还邀请了“硬核校友”毛明、“硬核学霸”牟天昊,为毕业生们带来一场精神盛宴。
一起来听听这一场毕业典礼演讲吧。
撰文:窦贤康、毛明、牟天昊
摄影:舒佩
自立自强 科学报国
校长 窦贤康
前不久才和大家在“九一二”操场合影留念,今天就要送你们离开母校。作为校长,也作为一名教师,我的心里十分不舍,相信你们的心情也是一样。近年来,学校努力把毕业典礼办得庄严和盛大,除了彰显对学术的尊重和敬仰,也是为了给你们的大学生活留下最美好、最难忘的临别记忆。
这几年的“珞珈时光”,母校和你们一起奋斗、一起成长。学校大力倡导更加崇尚学术、更加追求卓越、更加关爱学生、更加担当有为,通过大力引育高水平人才、优化培养方案、开设高质量课程,为你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通过配齐选强辅导员队伍,为你们成长成才更好地引路导航;通过改造教室、修缮宿舍、升级食堂、翻修运动场馆,为你们创造更加舒心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一直在尽最大的努力,希望以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
当然,你们也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见证者。你们见证了学校入选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见证了学校对人才的空前重视以及高水平人才数量的大幅增长,见证了学校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重大研究成果的突破,见证了学校成功发射全球首颗夜光遥感卫星“珞珈一号”……如今的武大,办学的标准越来越高,与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越来越近。母校以你们为荣,也希望你们每个人为母校感到更加骄傲和自豪!
同学们,你们毕业的今年,恰逢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你们生逢其时,在国家最蓬勃发展的时代学习和成长。回顾这百年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重道义、勇担当的知识分子,他们是社会的良心,是民族的脊梁。
100年前,山河破碎,民族危亡。在国家生死存亡的那个年代,与你们年龄相仿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以追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努力探索救亡图存之路,挺身而出,奋起抗争,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之歌。
70年前,国家新建,百废待兴。一大批知识分子以科学兴国为己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新中国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这其中,就有研制出第一座军用核反应堆的“中国核电之父”欧阳予院士、中国计算机事业创始人之一张效祥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俞大光院士等武大校友,他们推动了新中国在多个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40年前,改革开放,百业待举。又是一大批知识分子勇立改革潮头,在经济、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敢闯善创、建功立业。这其中,就有以泰康人寿创始人陈东升,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中国兵器首席专家、中国99A式主战坦克总设计师毛明为代表的武大校友,他们胸怀振兴国家的志向,勇当改革先锋,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到来的新时代,武大人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在地球空间信息领域攻坚克难,为“北斗导航”提供更精密的位置服务;在以“红莲型”为代表的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孜孜以求,为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作出重要贡献;在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交叉前沿领域,为维护边界与海洋权益积极贡献“武大智慧”;还有一大批从事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的优秀学者,甘于寂寞、潜心钻研,产出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原创成果。
回望来路,新中国从艰难困苦中一路走来,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重塑全球创新版图,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屡屡抬头。面对发展的不确定性,只有大力弘扬自立自强的精神,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牢牢把握创新主动权和发展主动权。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重任,无疑落在包括你们在内的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身上。武汉大学作为一所国家赋予重任、社会寄予厚望的国家重点大学,培养的是民族的精英和社会的栋梁。进入新时代,国家需要你们以自立自强之精神、担纲科学报国之重任!
我希望你们用心锤炼攻坚克难的勇气,身处逆境要有永不言弃的坚韧,面对挑战要有迎难而上的果敢;我希望你们始终秉持笃行实干的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不论是继续学术深造,还是走向工作岗位,一定要打好基础,苦练内功;我希望你们戮力锻造自主创新的本领,大胆探索未知,勇于批判质疑,敢于并成就“从0到1”的首创之举。
同学们,自立自强是一代代武大人流淌和传承的血脉,科学报国是武大人永恒的情怀和担当。在你们身边,已经有很多同学做出了表率。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5级博士生何海龙同学潜心科研,在校期间就在Nature发表高水平论文,毕业后选择在学术道路上继续深造,努力践行科学报国的梦想;水利水电学院2015级本科生嘎次同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回到西藏建设家乡;由我校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生谢肖创办、你们这届毕业生中也有许多同学参与过的“清泉计划”公益组织,通过水质检测、开展公益调查、捐赠净水设备等志愿接力行动,一届接着一届学生干,只为了让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喝上干净的水,充分彰显了武大学子强烈的社会担当;还有你们中的很多同学,即将奔赴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和基层一线,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人生的新篇章。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武大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爱国报国的家国情怀和追求卓越的时代担当。我相信,你们未来一定能够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情翱翔,成就精彩人生!
每年毕业的时候,我都会把校友喻杉写给母校的一首散文诗送给毕业生。今天,我同样把这首诗送给你们,以此表达母校对你们的依依不舍之情:
武大的学子也是树
是带着武大之树的魂魄走向四面八方的
武大学子的根不管植于何处
总会有一支伸向珞珈山
请你们记住,无论将来飞得多高、走得多远,你们永远都是武大的孩子。当你们累了、倦了,母校的怀抱永远为你们敞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毛明
人物简介:毛明,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机械工程系工程机械专业1979级校友,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99A坦克总设计师。长期从事坦克装甲车辆总体技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分别排名1和2),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排名1),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8项。曾获何梁何利奖、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是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历获第二届央企楷模和央视2016年度10大科技创新人物等重大荣誉称号。
感谢母校给予我这次机会,让我得以重返校园,感受青春茁壮的脉搏,重温老师的谆谆教诲,接受人生的阶段性洗礼。
珞珞如石,光辉如玉。又一批珞珈英才将走出武大的校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祝愿你们心怀梦想,前程似锦,大展宏图!
看到你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年轻面庞,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大学时代。我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工程机械专业,那时候在座的同学们都还没有出生,但我和你们一样,都在武大这片风景如画、古朴典雅的校园中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40年弹指一挥间,记忆中的画面虽已变黄,但那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依然清晰。记得那时,不分寒暑,我每天早晨5点多钟就起床跑步、背英语单词,晚上在大教室或图书馆看书做题,不到深夜11点基本不会回宿舍睡觉。那时候生活很清苦,我吃得最多的是5分钱的鸡蛋汤泡米饭。但对知识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盖过了物质贫乏的窘迫;在那个高唱“希望的田野上”“明天的朋友来相会”的激情年代,心中作为“天之骄子”的小自豪,撑起了奋勇勃发的那口气。
那时的我不知道未来应该干什么,只知道拼命读书,学好每一门功课,有学位就该去拿,更没有预料到我会和坦克战车结下一生之缘。我要特别感谢班主任朱河海老师和教我机械设计的温乃扬老师,是他们鼓励我报考中国唯一从事坦克装甲车辆总体设计的兵器201所的硕士研究生。经过2年半的硕士学习,1986年初,我考入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军用车辆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师从张相麟老先生,老先生对我一生的影响很大。记得1989年完成博士论文答辩后我就去了中关村打工,想出国,想下海挣钱,也想当老师,就是没有想回201所搞坦克。就在我彷徨着等待分配的时候,我收到老先生亲笔给我写的一封长信,这封信至今我还珍藏。他老人家在信中饱含深情地呼唤我回到需要人才的201所,去为国防事业做点事情,就在读完信的那一刻,我所有的彷徨一下子云消雾散。
从那时起我在201所工作了一辈子,一生就此一份工作,也几乎没有休息天。也是从那时起,一点点建立起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从助理工程师,到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主持开发了液力机械综合传动装置,使开坦克从此像开自动挡汽车一样方便,这里有咱武大巫世晶教授团队的贡献;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二代履带式步兵战车水上分系统,使两栖战车的水上航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主持设计了99A坦克,其已成为我国陆军的一张名片,立于世界先进坦克之列,就像2015年93大阅兵一样,今年共和国70周年阅兵,99A坦克还会作为地面装备的第一方阵再次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历史机遇。回顾过往,我非常庆幸自己生逢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那是一个充满个性、尊严和梦想的时代,一个付出就有回报的公平正义的时代,凭由自己的知识、才能、智慧和创造力,就能成就一个英雄不凡的自己!那是一个不辜负人的时代,只要付出努力、不懈奋斗、敢于拼搏,每一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展望未来,我更羡慕即将毕业、进入社会的学弟学妹们。羡慕你们欣逢一个更为瑰丽的伟大变革时代,一个百年未遇的变革时代,一个创新创业创造的新时代,一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抵共和国建国100周年的新时代。这个时代更考验人、更磨练人,考验和磨练着每一个试图摆脱“卡脖子”掣肘的人,也成就着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所有人!
辉煌40年,成为过往;下个40年,昂首阔步。时代的责任赋予你们,国家的未来属于你们。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在这庄严激动时刻,我衷心希望各位学弟学妹牢记咱武大“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不忘初心,只争朝夕,确立目标,实现梦想,无悔人生!
前途似海 来日方长
牟天昊
人物简介:牟天昊,经济与管理学院2015级国际金融试验班本科生。他是2018年度GPA4.0的双料学霸,不仅斩获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录取offer,还通过了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人才选拔考试,最终他放弃保研资格,成为外交部定向培养人选。
今天,我想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我的发言——“变与不变”。
四年的时间,梅操的开学典礼变成奥场的毕业典礼,学生证变成学位证。四年,变的是“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的校园环境,不变的是“白衣苍狗几千回,惟有溪山长不改”的传承与坚守。四年,自己或许从一个男同学变成了一个有故事的男同学,但不变的是小电驴始终留空的后座。看来在找女朋友这件事上,我还是过于自信了。回想在珞珈的初始,自己也曾迷茫,无所适从;也曾孤独,不知方向。仍记得初入学时,出校靠高德、出门靠校车的局促,仍记得《随机过程》考试时四道大题有三道不会的一脸茫然。但看看现在的我们,洋溢着毕业的幸福,自信地面对着下一阶段的征途。四年太短了,短到我还没来得及丈量珞珈山上的每一寸土地;四年又太长,长到我的思想在这里萌芽,我的意志在这里扎根,我的青春与这里血脉相连。
过去的四年,我曾受邀参加全国大学生经济金融论坛,见识到很多优秀的学者专家;作为学生党员,我曾有幸参加共青团组织的挂职锻炼,这些经历激发了我对公共政策的兴趣,也让我开始探索中国与时代脉络间的连接。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贸易战,中国不愿打,不怕打,但必要时也不得不打。正如习总书记所言: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难免会有风风雨雨。面向未来,我们青年,更应认清历史方位和自身责任。我们要坚信,一个勤劳又有忧患意识的民族,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我们实现伟大梦想的步伐。
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在获得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录取资格后,我却最终选择了放弃。转而通过外交部人才选拔考试,成为祖国外交战线上的一员。是武大多元自由的浪漫气质让我无畏失败,是武大人薪火相传的家国情怀使我立志奉献。
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前进的道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天下为公行大道,始终不变的是中国和而不同、共谋发展的理念。今天的中国,聚改革之力,扬开放之帆,“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圈粉”,成为中国立己达人、共谋发展的缩影。今天的中国,高举合作、共赢的旗帜,在全世界赢得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赞誉。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你我共同的担当。
守望珞珈,我们武大也是蕴含“变与不变”的综合体。126年辉煌灿烂的武大历史,是我们每个武大人的财富和根基。变化的是一张张的青春面孔,不变的是追求卓越、永争第一的珞珈精神;变化的是持续引进的先进设备,不变的是尊重学者、崇尚学术的珞珈传统;变化的是与时俱进、吐故纳新的创新追求,不变的是服务国家、造福社会的珞珈之魂。过往,有怀着“赤子情怀与学术梦想”的“哈佛三剑客”,有坚持“科技报国”理念的朱英国院士,有以陈东升、毛振华、田源等为代表的“九二派”企业家校友。他们是武大的骄傲,更是以身许国的楷模。现在的武大,有“珞珈一号”的成功发射;有持续引进和不断扩大的高层次人才;有“更加崇尚学术、更加追求卓越、更加关爱学生,更加担当有为”的情怀和气魄。历史激荡,风云际会,接过接力棒的我们,即将从珞珈出发,开启新的征程。
离“珈”前,我还想再看一场梅操电影,再去一次珞珈讲坛,再上一堂杜莉老师的《国际投资理论》课, “昨日少年捎旧念,笑把珞珈落成家”。
习主席曾寄语青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家是珞珈,国是中国,我们每个人合起来就是伟大的中国。
祖国,将选择忠于祖国的人;人民,将选择奉献人民的人。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2019,我们从珞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