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
毕业论文行动指南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论文撰写应该成为一种必备技能。如何写出一份优质论文,将自己的所学所得以论文的形式进行产出,是每位学生需要关心、思考的问题;对于高校老师而言,指导学生写出好的论文,助其学术之路圆满,也是老师们的最大心愿。
在我们身边,不乏在学术道路上取得丰厚成果的科研达人和谆谆指导学子论文写作的良师。对于论文写作,他们毫不吝啬分享自己的心得。关心学术论文写作的你,可以仔细来听一听
策划:肖珊
执行:吴霜
出品:武汉大学大学生新闻社
撰文:邵倩、孙晴
题图:李彤
供图:LAN实验室、田春雨
科研达人的论文经
人物档案
刘二鹏,社会保障研究中心2017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养老服务、照料社会政策等,在《经济学动态》、《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农业经济问题》、《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农业技术经济》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曾获教育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3次)、民政部“民政理论政策研究”三等奖、“钱学森城市学”奖学金提名奖、中国人口学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青年学者人口学研究论坛一等奖等荣誉。
李昕,测绘学院2018级博士,专业是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硕博期间发表SCI和EI论文8篇,获得武汉大学2018届优秀毕业研究生、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美国导航年会优秀学生论文奖。
孙志鹏:2018级新闻学博士,目前已发6篇CSSCI论文(含扩展版)。
记者:请您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包括选题、时间安排、搜集文献、正式写作等不同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心得体会。
刘二鹏:就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撰写而言,是一个发现问题、深入问题、明确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我们青年学者而言,前三个方面更为重要,需要着重培养训练。而解决问题是在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以及调研实践经历之后,所要考虑的。如其他学者所言,好的选题是论文写作顺利进行的一半,能够发现问题且所发现的问题是“真问题”(存在可创新或推进的空间,学术创新)、“好问题”(与社会发展、民生需求紧密结合,实践创新)的这一过程,是在大量的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之后,阐明问题并将试图分析问题的线索、结构等所使用的工具方法,要依据“问题”的性质、以往研究的方法等综合考虑。
学术论文的顺利完成需要“趁热打铁”,能够做到“一气呵成”最好。在与导师充分沟通且确定论文框架之后,应该全身心投入其中,除必要且紧急的事情之外,要以论文写作为中心。尽可能做到每天(每周)都有新进展,遇到困难及时联系沟通导师或研究团队,切忌畏难与浮躁。试想,如果一篇文章(尤其是高质量文章)的写作不存在任何困难,那它所具备的创新性和学术贡献何在?能够为该领域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吗?所以,论文写作或项目研究中遇到困难是必然的,要沉下心来,用所能想到的一切办法去解决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断接受这样的学术训练,科研能力才能在不断的困难解决中得到提升,无论是社会科学或者自然科学,上述过程都是一样的。
李昕:科技论文是对之前所做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在写论文之前需要完成选题、数据采集、算法设计、实验验证、结果整理多个步骤。如果前期工作已经准备得比较完善了,撰写部分在一两周内就可以完成。我的习惯是先定下题目和论文的框架,把每个部分的主题定下来,然后再往里面填充内容。论文通常包括摘要、引言、数据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数据实验和结果分析属于客观描述,通常比较好写,可以先写这一部分,在写的过程中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所做内容的理解。然后是引言部分,引言一般是,他人对你所研究的课题所完成的一些成果的概括,同时,表明你在这个研究课题上所做的工作以及贡献。最后再对全文高度提炼,完成摘要和结论的撰写。
孙志鹏:选题与前期研究相关,是对已有思考的延伸。由于时间安排比较紧张,我在申请博士之后才正式进入毕业论文写作。文献搜集基础比较好,前期已经有了成果;需要注意的是要结合自身兴趣,结合自己已有的研究,对硕士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我本人的准备时间在一年左右,从开题到初稿再到修改。遇到的问题也和时间有关,当时在准备博士入学考试,以及自己的其他论文,写毕业论文的时间比较短。毕业论文与前期研究成果相关,所以是对于硕士阶段成果的一次整合和总结,不是平地起高楼。
记者:您认为写出一篇好的论文,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以及能力?
刘二鹏:好的或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其实,对于我们研究生而言,在论文写作之前,基本的学术理论素养与研究能力积淀应该是前提。不要今天学了一个理论、知道了一种方法、会了一种软件操作,就盲目地开始所谓的“创作”。学术论文尤其是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写作,一定要具备“基础扎实与前沿把握”的能力。学术理论素养应该是对本领域“书本知识”熟练掌握基础上,对某一细分领域学术研究现状与进展、研究结构与方法、研究不足与可能取向等,所形成的理论积淀与思维逻辑。当然,不同学者学术理论素养有高低,其形成既需要干中学,又需要点滴积累。所以,对于有志于将学术研究作为事业的同学,这一点要尤其重视。而研究能力的积淀,无外乎将你可能遇到的每一个困难作为“小怪兽”,想办法消灭它,到最后无论是任何类型、大小、国别等的怪兽你都能消灭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经验、掌握方法、探索新领域、形成自己的风格范式等,积少成多、持之以恒好下去就会写出有贡献或创新的学术论文。
李昕:最重要的是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所谓的逻辑,简单来说就是指思维的规律,指针对某一个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逻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论文写作相当于把所有的知识、彼此的关系,都平铺在一个平面上,通过线性的方式展开。因此,上下文之间就需要很强的逻辑关系来连接,需要结构严密,经得起推敲才行,不然就算洋洋洒洒几千字,也很难传达出论文的核心思想,反而让读者不解其意,看着费劲不说,还容易产生误解。逻辑常常体现在论文的结构和语言表达上。结构作为论文的支架,会撑起整篇文章,让读者领会论文的主体思想。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切记不能随心所欲,语言可以不华丽,但是前后逻辑关系要捋清楚。
孙志鹏:第一,最重要的应该是鲜明的问题意识。学术研究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需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够站在前人肩膀的基础上,不盲从。真正能够发现自己所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通过自己的研究解决问题。第二,要有严谨的逻辑性。毕业论文的写作需要遵循论证逻辑,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一步步推动出研究结论。这也需要与自己在读期间的学术思考与学术论文相关联。第三,应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体现于论文的全过程,是否能够使用规范的学术语言,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采用严谨的论证逻辑等,都是学术素养的体现。
记者:请您为学弟学妹的论文写作提供一些实用建议。
刘二鹏:事实上,对于毕业论文而言,与平常所撰写的学术论文还不一样。毕业论文是对作为某一学科(工学、管理学、法学等)的学生,是否掌握该学科门类下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的检验。相比于学术论文要求深度,它在理论与方法的宽度上有更高的要求,这一点也在我们平时的课程设置上有所体现。所以,就学位论文而言,需要展示的理论体系、内容结构等要宽一些。在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一般都会有时间安排,比如什么时候开题、什么时候完成初稿、什么时候定稿等,但这一时期与找工作、实习等有时间上的冲突,建议同学们可以在先前“小论文”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也可在与导师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将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稍微提前。另外,要严格按照既定的时间规划完成学位论文每一阶段的写作,因为到最后,即便签了很好的就业单位,因为论文质量无法按时毕业拿到学位证,工作会受到严重影响。
李昕:最重要的是要定好论文的主题和框架。要注意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通常论文的框架是:引言部分先肯定你所研究的问题的重要性,现有研究存在不足之处,然后在后面的章节介绍你对此问题提出了什么样的方法,该方法是怎么做的 (1、2、3……),最后实验结果表明你的方法的有效性。语言表达应该尽量准确,多用书面语。图表清晰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要让读者一眼可以看清图中的重要信息。
孙志鹏:第一,论文写作绝非一日之功,想通过短时间密集加工、集中突破的方式来完成学术论文是很困难的。应该把学术论文的写作贯穿于整个硕士求学过程中,勤思考,多写作,多积累。厚积才能薄发。第二,论文需要多思考,需要多去写。很多想法如果仅停留于思考层面,就很难实施,也很难实现。有了好的论文点,就要抓紧付诸实践。第三,要意识到学术论文写作的长期性,论文写作绝非一日之功,所以要有耐心,踏踏实实提升学术素养。第四,要注意学术规范,用严谨的态度对待学术论文。
老师为你支招毕业论文
如果说,毕业是一道门,毕业论文则是这道门上结结实实的锁,只有打开这把锁,才能跨过这道门。怎样相对轻松地跨过门?我们邀请了不同学院的四位老师,请他们为广大毕业学子指点迷津。
“选题”是最重要的事情
几乎所有受访老师都提到了选题的重要性,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选题决定了论文的走向,起着为论文奠基的作用。
对于选题,不同院系的老师有不同的强调和侧重点。
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小曼强调,“选题关键要结合自己的兴趣,要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观察。很多现象的出现是周期性的,背后有一定的学理逻辑,注意到现象后引入研究方法,要有方法和理论的储备。
法学院副研究员袁康则强调:“需要寻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的选题。确定选题时,要先找到自己熟悉且有充分知识积累的领域,然后结合当前理论前沿议题和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确定一个相对具体的问题。我们比较倡导‘小题大作’,尽量避免过于宏大抽象的选题。”
跟人文社会学科不同,电子信息学院万显荣教授强调:“实验科学,必须参加实验,在实验的系统中找问题。一个论文应该有基点,对系统的构建应该了解。先系统地进行实验,多交流多摸索。”
而数学与统计学院更有所不同,副教授胡元明说:“对于本科生来说,可能难以把握选题的难度和水平,所以会由老师提供新的、有代表性的选题,然后进行导师互选。对于学生来说,事先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非常重要。”
把握好“三分之一”原则
对于论文的时间安排,胡元明和袁康都提到了“三分之一”,即:选题、中期报告、最后收尾分别占三分之一。同时,四位老师都认为前期的知识储备非常关键。
李小曼说:“平时要多下功夫,有自己的认知论和方法论,踏实地做学问。”
万显荣说:“要有对关键技术的铭刻,基础核心的理论问题一定要经常看,不管书跟你的方向有没有直接关系,都要尽量看。调研文献时,要看技术相关的书,结合实践,找到自己的方向。平时要多写读书报告和技术报告,便于以后的写作。”
但是,毕业季总是兵荒马乱,最后可能是一地鸡毛。理想的三分之一原则,可能因为给毕业论文留出的时间不多而被一再地压缩压缩再压缩。袁康认为,有一个整体的时间规划,严格执行,论文完成则水到渠成。胡元明则建议,寒假一个多月的时间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多和老师沟通论文事宜。
尽量做到规范和创新
尽管四位老师来自不同院系,但是大家在优秀毕业论文的标准上,都提到了规范和创新。
袁康说:“合格的论文,是能够就论文选题展开论述,不管是案例分析型的毕业论文,还是理论研究型的毕业论文,都能够按照规定的结构和格式完成,保证论文的完整性、规范性。好的论文,应该是选题新颖、语言流畅、结构合理、论证清晰、观点明确、引证规范的。”
万显荣说:“论文撰写和修改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版面和规范来。高校论文讲求创新,一定要博览群书,弄清楚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胡元明强调:“好的毕业论文,它的格式和排版都要规范,尤其是数学公式等,不能有错别字,语句要通顺。另外,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积极的思考,带着问题做毕业论文。广泛阅读文献,知道别人研究的价值意义和关键在哪里。在别人基础上做一些有自己特色和想法的细微的工作,就是一个起步和小突破。”
克服敷衍多多沟通
在提到以往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时,四个老师都提到了“不用心、敷衍、肤浅”等词语,言语中表现出一丝失望。
李小曼动情地说:“很多同学没有真正意识到论文是为学问本身而做的,最后用草草了事的态度对待论文。对于学生来说,要弄清这几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做论文,我把它放在求学生涯的什么位置?学生阶段的论文应该是远离功利之心的,是学生自身求学的一个成果。要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在学问场里踏实做下去。”
袁康说:“有少部分同学不认真对待,不及时联系导师,导致做了不少无用功,甚至有些同学无法通过答辩。其实,只要认真对待,及时与老师沟通,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完成论文,基本上都能够完成一篇相对较好的毕业论文。有同学怯于联系老师,有同学完全指望老师,有同学不听取老师建议,这些都是应该避免的。”
而胡元明则着重谈到答辩问题:“学生应该在答辩前做一些深入的工作,提前设想老师会提问的问题,多做思考,而不是让回答浮于表面。另外,要学会把握时间,首先介绍文章的重点和要点。”
最后,袁康说:“真正用心投入,论文完成后的喜悦与满足,也是很值得期待的。我至今仍然珍藏着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