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青年派

走近国家级“大创”团队

“同学,你们的项目结项了吗?”

“你对这个课题感兴趣吗,要不要一起组队?”

“老师,您能来指导我们吗?”

……

仲春时节,校园里常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他们口中的“大创”“科研”“课题”到底是什么呢?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挂念,跃跃欲试或忙碌不已?原来,每年这时,正是武汉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新项目立项,以及往期项目进行检查或结项的时间节点。

武汉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是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确定选题,设计实施方案,提出项目申请并独立完成的科研训练活动。我校目前主要有校级项目和国家项目两类,国家项目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3类。凡是对科研有浓厚兴趣、学有余力的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均可参与申报,并且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跨年级合作研究。

让我们走近几个国家级项目团队,听听他们的创新创业故事。

 

策划:肖珊

执行|协调:陈夫静、王瑶、吴霜

出品:武汉大学大学生新闻社

题图:吴彤

插图:李汇思、董心瑶、唐睿珊

 

大学生的“小确丧”到底为何物?

项目名称:“丧文化”对大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及积极表达练习的干预效果

项目类型: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

队员自述:官婉瑶

 

在学习了一年的心理学专业后,大二上学期,我们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了专业性的思考,想要求证。所以就想不妨借着做大创项目这个机会,深入探究一番,用严谨科学的理论和实验设计去求证。

第一步是组建队伍,我们的队伍组建得挺快,大家都有做科研的热情,互相也都比较了解,一拍即合。做科研比较重要的就是要找靠谱的、有责任心的队友,只有每个人都有干劲,主动做事,项目才能顺利推进。团队的配合、互相的默契也非常重要。

指导老师同样也很重要。很幸运,我们系的张文娟老师愿意做我们的导师。张老师是一位非常负责任、非常爱护学生的老师,她积极地参与和跟进,给了我们很多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

之后就是选题了。当时网络“丧文化”是个热点,身边的同学包括我们自己也都在QQ空间、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直呼过“丧”,使用丧丧的表情包。我们发现,有人把丧当作一种戏谑、自我娱乐,有人却真的被这种丧文化所感染,情绪低落、沮丧。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网络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很有现实意义。课题基本确定之后,就开始构造实验,具体到实验范式、被试选择、实验形式、数据分析等方面,渐渐地把框架变得丰满。

我们的项目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究“丧化表达”对大学生情绪体验的影响。通过筛选出的不同情绪效价的阅读材料启动大学生的内在情绪,比较积极表达、丧化表达和中性表达对大学生即时情绪体验的差异。结果显示,丧化表达会对大学生的情绪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积极表达会对大学生情绪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多位被试提到,看到与自己相关的人或事的丧化表达时,受到的情绪感染会更多更真实。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探讨了“丧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程度及大学生“丧化行为”与情绪的关系。通过问卷分析发现,大部分大学生被试均有不同程度的丧化表现。同时,丧化频率与正性情绪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接收或传播丧化表达频率高的被试,正性情绪体验也较少。

第三部分是干预实验,探讨将丧化表达转化为积极表达的干预效应。我们招募了30名丧化程度较高并且想要主动改变这种状态的大学生,在为期21天的实验中,每天至少一次将想要表达的丧化表达自主转化为积极表达,并将自主转化的内容和数量记录下来发送给工作人员,例如“我今天考试考得不好,非常丧”转化为“我今天考试考得不好,我要更加努力”。另外40名被试不做任何实验干预,在21天后再对所有被试进行情绪体验量表的测量,与初测的结果进行比较,探讨积极表达是否对丧化程度较高的个体有良好的干预效果。目前我们正在开展这一部分。

 

赋予“沉睡”的地下商城新生机

项目名称:城市失落空间研究与重振——武汉地一大道地下商城改造再设计

项目类型: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

队员自述:郭思辰

 

城市设计学院的专业有两大特点:画图和调研。调研使我们逐渐培养出实践体验和同理感受的能力,画图则是整理分析和逻辑生发的尝试。建筑学作为使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学科,人和外界的联系是我们的关注点。

想到“城市失落空间”并不是一蹴而就或者灵光一闪。在我们为课程设计多次前往武汉中心商业区或老城区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有种无法忽视的感受:武汉发展得太快了,超高层建筑和城中村的破旧平房往往相隔不过一条两米的巷弄,被城市规划者忽视的灰色空间在光鲜的城市背后滋长。另外,被开发和投资的地方也未必能永远保持盛景。

我们途经汉正街时,在宽敞的大道上,看到了进入地下的入口,贴着一些花花绿绿的广告标语,没有维护,显得凌乱。起初我们以为是地下人行通道,发现是地下商城时有些吃惊和不解:楼梯那么狭小幽暗,也并无什么醒目的灯光或标识。当时我们没有兴趣下去了解便离开了。直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启序幕,在考虑选题时,手边有一本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脑中浮现出热闹的大道和那个冷清的地下商业街的入口,于是想到对城市失落空间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发掘。

确定好选题,三名建筑学的同学和一名城市规划的同学组成小组,我们讨论了自己的专业优势,确定了调研分析和再规划的基本思路。跨专业的组合,从建筑到规划,有小处空间研究也有整体规划把控。大家都干劲十足。

十年前,地一大道地下商城项目开启,得益于地铁线的无缝对接以及汉正街商业氛围的红利,该地下商城商铺很快被热炒,引起了难得一见的抢购热潮。然而,几年过去,坐拥良好地段的地一大道却惨遭败绩:人烟稀少、商铺冷清,逐渐形成我们调研时所见的萧条现状,人们预期中的商业盛况不复存在,地一大道没有发挥出原本的功能,形成了“失落”的城市空间。

在了解了地一大道的现状之后,我们对地下商城进行了数次深入的调研,并采用问卷调查、案例分析比较、现场勘测等多种方式进一步研究地一大道失落的原因。从周边交通到地下流线组织,从周边商业环境到地下商城业态配置,从空间问题到经营模式探讨,地一大道的神秘面纱逐渐揭开。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从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后来略有心得、渐入佳境,中间也经历了几次波折。在初始阶段,我们认为需要对地一大道进行3D建模分析,并从周边环境、建筑改造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改良方案。然而,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调研,对地一大道有了更多的了解,查阅了更多的资料,与老师也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渐渐发现我们不应该仅限于原来的想法,更应该根据地一大道未来的发展趋势,将研究方向调整为考虑更大范围的交通立体化、站乘一体化等概念,才能更好地得出以地一大道为例的地下商城现状的改良建议。

我们试图探索出更好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可行之道。我们设想,或许未来将呈现这样一种全新面貌:立体化的交通系统使地下商城成为新的安全舒适的城市空间,只有这样的变化,才能赋予沉睡的地一大道,甚至是全国、全球的地下商城以前所未有的生机。

 

从院级一步步做到国家级

项目名称:3D生物打印肝脏器官芯片及其药物筛选研究

项目类型: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

队员自述:王天畅

  

我是来自第一临床学院临床五年制专业的一名大四本科生,比较喜欢不断地尝试新鲜事物,在看到身边的同学都陆续申报了大创项目之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大三开始接触科研这一神圣领域。

当时我还在基础医学院,学院正在大批量地引进国外名校的研究人员。学院引进的陈璞教授研究方向是“3D生物打印及微流控器官芯片”,我对此比较感兴趣,便主动联系了他。

在和陈教授约谈几次之后,我了解到,陈教授的3D生物打印并不是传统的使用喷头和生物墨水的3D生物打印,而是一种基于声学驻波场的3D生物打印技术,在外加声学驻波场的条件下,液体表面会形成法拉第波,使在溶液中的粒子形成特定的图案。陈教授申请了两项美国专利,在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都做过学术研究。我迫不及待地想跟随陈教授学习,于是加入了他的团队。

在陈教授实验室系统的培训体系下,我和另外几名本科生都完成了基本科研技能的学习。那时,陈老师刚到基础医学院,之前没有带过任何级别的大创项目,于是在看到新一期大创申报的通知后,他便组织我们本科生去商议申请大创的事情。由于我是最年长的本科生,所以被选为负责人,带领实验室另外两名本科生一起准备申报。

这个项目涉及到声学、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生理学及药理学,而我们只是医学生,专业知识有限。在陈教授的帮助下,我们有幸请到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国世上教授和药学院的乐江教授一同指导我们完成相关项目。并且,国世上教授推荐了两名本科生加入,组成了我们最初的团队:一名临床五年制的学生、一名基础医学的学生、一名临床八年制的学生、一名基础物理学的学生以及一名材料物理学的学生。团队成员分别来自四个专业和三个年级,学科交叉性好,年龄结构合理。我们申报了2018年的大创项目,从院级开始,一步步做到国家级。

实验室的生活比较辛苦,为了提前适应,我们课余时间除了完成自己的课业外就去实验室学习,每周都参加组会和进行工作汇报。实验室生活看似单调,但真正坚持下来,不仅充实,还会得到难忘的回忆,其中有的回忆快乐,有的比较紧张。

有一次,我在做法拉第波的实验,把波形发生器的频率调到了和整栋实验楼的共振频率一致的频率,突然觉得整栋楼都在震动,吓得我赶紧切掉了电源。幸好那是一个周日的早上,实验楼里的人少,不然大家会以为发生地震了。

总之,作为接触过科研的本科生,我想说: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尝试科研,最好是加入导师的团队,不仅可以学到很多相关的知识,还可以结识研究生学长学姐;不仅交到了良师益友,还收获了美好的回忆。

 

北斗助力老年生活

项目名称:基于高精度北斗定位的老人防走失服务系统

项目类型:国家级创业训练项目

受访者:丁冠辰

 

我们的项目由两部分组成:1)高精度北斗导航定位芯片;2)基于高精度定位的老人防走失服务系统。其中,高精度北斗导航定位芯片,主要是请武汉大学全球导航定位中心帮助研制。我们本科生团队主要负责第二部分的系统研究。该系统利用高精度导航定位芯片对老人进行定位和相关监护,通过采集老人的位置、相关信息并进行可视化显示,为降低老人走失风险、有效防止老人走失提供基础。

我们队伍由四位地理信息工程方向和一位遥感信息方向的同学组成。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非常重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我们都是从大一就开始接触科研工作。在学院政策的支持以及班主任助理的支持与推荐下,我从大一下期就跟着秦昆教授开展科研工作,我们小组的其他成员也都是从大一就开始跟着相关老师参与科研。

早期,我们因为知识积累还不够,各方面经验欠缺,对科研并不感冒,可是在跟着老师做了一个学期以后,我们都无一例外地爱上了科研,爱上了做好久都无功而返的那种“虐心”和跑通了代码、做出了成果时的喜悦。后来到了大二上期,有了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的机会,我们都跃跃欲试,在得到了秦老师肯定的答复后,我们就开始了大学生科研。

选题时,我们结合导师秦昆教授的建议以及自己的兴趣进行选题。我们小组成员选择老人防走失问题也是一次偶然:有一次我们坐在一起聊天,聊到了一位朋友的爷爷因为老年痴呆症的原因在家里的小区内走丢了,到现在还没有找到。聊到这里,我们想到:为什么不能用我们专业的相关知识、用我们自己的北斗卫星定位帮助定位老人防止走失呢?为什么小朋友们都有儿童手表等安全设备,老年人就没有呢?

秦老师对我们的想法给予积极肯定,鼓励我们结合专业知识,对老人防走失系统进行研制。考虑到我们没有硬件设备的研制基础,秦老师联系了导航定位中心的江金光教授共同指导我们的项目,秦老师和江老师的支持也让我们五个当时刚刚开始独立科研的“小白”吃了定心丸。后来我们还将健康GIS的相关内容加入了进去,让我们的科研更具有挑战性,更有意义,也更有趣。

在进行科研实践的时候,我们认为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就是为了了解老人的真实想法,跟着学院的志愿者去敬老院跟老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当我们跟老人表达了想法后,一位老人特别激动地说:“这些娃娃好啊,我一直都想要有这些东西,我想出去转转,但是我也知道,自己老了,容易走丢,挂牌牌什么的也不靠谱,有了这样的东西,我以后也能出去找人说说话,帮孩子买买菜了。”我们表示我们的东西做出来以后可能需要测试的意愿,老人直接支持说,你们做好了把东西给我,我来帮你们,我想早点用上你们的东西。当时听完这些话,我们都非常激动,坚定了要好好努力,争取把这件事做成做好的决心。

现在项目时间已经过半,我们服务系统核心功能的开发也已经基本完成,准备转入连接硬件,针对真实场景进行测试与完善。我们希望,以后老人再也不用因为害怕走丢而只能在高楼中面对冷冰冰的墙壁发呆,而是可以放心自在地外出散步、买菜、娱乐。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帮助老人过上更有选择、更有品质的老年生活。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