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什么离“健康自由”越来越远?

简短说明
   融媒体记者 曹雨曦    严梦龙禧    “换季温差大,注意保暖,早点睡觉。”11月,天气逐渐转凉,文学院2017级的小帆和许多同学一样,时常收到来自妈妈的关心。放下手机,小帆才想起,短短一周内,自己因为生病已经“打卡”多家医院。  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清华大学原校长蒋南翔在上世纪就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而今,健康教育也成为了高校反复强调的重要内容。但现实中,由于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大学生距离真正的“健康自由”似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nbsp





   融媒体记者 曹雨曦    严梦龙禧
    “换季温差大,注意保暖,早点睡觉。”11月,天气逐渐转凉,文学院2017级的小帆和许多同学一样,时常收到来自妈妈的关心。放下手机,小帆才想起,短短一周内,自己因为生病已经“打卡”多家医院。
  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清华大学原校长蒋南翔在上世纪就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而今,健康教育也成为了高校反复强调的重要内容。但现实中,由于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大学生距离真正的“健康自由”似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

“只剩15秒了!14,13,12,11……”,双十一前夜,尽管时针即将指向零点,2018级新闻学专业的何苗仍在兴奋地浏览淘宝页面。许多学生为等着支付双十一订单的尾款,凌晨一点后才匆忙躺下睡去。
  平日里,享受“夜生活”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今年发布的《2018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90后睡眠时长的平均值仅为7.5小时,最短仅4个小时,其中22.4%的90后在凌晨1点后睡觉。“夜猫子”似乎已成为当今年轻人的常态。
  熬夜带来的不仅仅是疲惫和精神萎靡,还可能酿成更为严重的健康问题。去年6月,艺术学院2017级的邓玉由于在生理期期间通宵熬夜,引发晕倒,住进了医院。但由于熬夜行为的普遍,其对健康的影响已被许多学生忽视和弱化。
  “亚健康”的生活习惯不仅仅只体现在熬夜,近日,中国青年网开展的相关调查显示,近5成大学生不能坚持每天吃早饭,近4成学生因为饮食习惯曾患肠胃病。
  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程明珠为了早晨多睡半小时,几乎每天都不吃早餐。近期,程明珠出现了不吃早餐就胃疼的迹象。“不好好吃早饭,胃是会报复的。”“每次忙完想去食堂吃些有营养的,却意识到几乎所有窗口都关闭了,只好去便利店里随便买点充饥。”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2017级的小言身兼多个学生组织的职务,非课程时段也有各类事务等着自己处理,常常会错过饭点。调查中,半数受访者表示在忙碌时可能顾不上吃饭。
  平时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缺乏锻炼、身体素质不达标。因此,每逢体测,部分学生便感到如临大敌,“怎么又到了体测的时候,800米实在太难了。”不少学生坦言,每学期最大的运动量就是体测,过后总是要花好几天的时间来恢复身体。
  时常不适的身体、难以达标的体测敲响了大学生健康的警钟。根据记者在校园内开展的调查,不少学生受到皮肤问题、头晕头痛、精神状态差、脱发、失眠等健康问题的困扰。因为总是一同买药、吃药,文学院2017级的逯小瑄常调侃自己与室友是“药友”关系。

               2

  在现代生活节奏下,一个人理想的时间分配,大致是学习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剩余的八小时是休闲娱乐的课余时间。但现实中,由于学习社交超支了大部分时间,不少大学生的休闲娱乐等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便去向睡觉索要时间,因此造成了熬夜现象。
  出于不同目的,要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而不得不晚睡的行为被称为“被迫式熬夜”,已经习惯了晚睡的行为被称作“习惯式熬夜”。“被迫式熬夜”是大学生面对紧急任务,自我拯救的“良方”,也是一种心理安慰的手段。其一方面分担了白天的任务,另一方面让大学生在玩乐的时候,更加心安理得一点。不论夜晚的学习工作是否有成效,熬夜是必然的,不少大学生会以这种实质上的自我惩戒,减少不作为的负罪感。而“习惯式熬夜”则是大学生面对互联网信息浪潮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对健康饮食规律的重视,不少大学生饮食习惯呈两极化发展,一边是一日三餐靠外卖,高油高糖高热量;另一边是为了保持身材而节食,每天只吃一顿饭。因为饮食规律混乱,文学院2017级的小军坦言,胃病对他而言已是家常便饭,只能依靠吃药来调节。相关报道也显示,近年来我国癌症等重大疾病正呈年轻化的趋势。
  主观上难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客观上事务繁多、生活忙碌,久而久之,睡眠不足、营养搭配欠佳、久坐不起缺乏锻炼等已成为了大学生群体的普遍现象。《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指出:近年来,大学生超重、肥胖比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在身体机能方面,肺活量持续下降并处于较低水平;在运动素质方面,论速度、灵敏、力量、耐力等素质都大不如前。

                 3

  2017级工程造价1班的杨阳去年从部队退伍复学,复学后的他加入了学校“狼牙精英连”,每日参加早训,并且仍然保持着严格的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适当运动,能够一整天保持充沛的精力。”在他看来,周围坚持健康作息的人拥有更好的精神状态。结合生活经历,文学院青年教师余乐建议,大学生应重视生活习惯,不可对身体健康掉以轻心,不良生活习惯长期积累,健康隐患可能会突然爆发。
  我校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师陈功轩开设的选修课《人体常见病》选取大学生群体的常见疾病作为讲解内容,传播和普及疾病预防知识,是深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之一。2017级医药物流管理专业的李程表示,大家对课程内容十分感兴趣,健康教育能有效引起自己对健康状况的重视。
  自2018级学生起,我校体育学院针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差异程度,实行大学体育课分类选课。学校开设了体质健康俱乐部,提升体测不达标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学院院长沈友青表示,此次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并期望带动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各大高校也都在积极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力度,以各类形式引导大学生健康生活、健康饮食、增强体质。早在2014年,郑州大学便开设了晨跑换早餐“阳光运动,我要健康”主题活动鼓励学生早起锻炼,吃好早餐。四川大学食堂也于近日开设了轻食窗口,推出一系列少油、少盐、低脂、多纤维的营养菜品,满足学生日常的营养搭配与健康饮食的追求。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加强健康教育、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等多方面阐述了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具体举措,健康已被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健康也是绝大多数受访者希望实现的目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健康科普平台的发展,健康生活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追随,“保温杯里泡枸杞”等流行语也反映出大学生群体的养生意识。但更为重要的是,健康需要在行动上落实,大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健康自由”。
  (应受访者要求,部分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