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敏惠与她的“唤醒三部曲”








  与曹敏惠的约访,是在一个阳光热辣的下午。一走进逸夫楼B座大厅,记者就听到她愉悦的笑声。此时的她,正与公共管理学院胡银根教授探讨怎样翻转spoc课堂。
  与曹敏惠聊天,宛如一堂富有生命力的有机化学课,清晰而富有感染力。
  “我一直相信‘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教育本质在于唤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随着聊叙的深入,她的“唤醒三部曲”脉络逐渐展开:第一部曲核心在老师,即亲其师、信其道;第二部曲要义在于课程内容要有趣味性、交叉性、应用性和思想性;第三部曲关键在学生,学生在课后学会自我反思、发现问题。
  老师:“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曹敏惠说,儿时自己是不懂学习的“笨小孩”,出身于工人家庭,开学时甚至连笔都不会握。打小她的“起跑线”就落后于同龄孩子,“倒数”“考零分”成了小学的最深刻记忆。
  所幸,小学期间她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向导”———周老师。在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她成了年年拿第一的三好学生。之后,她立志要当一名老师,成为周老师那样循循善诱的育人者,学会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来培养学生。
  曹敏惠说,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溯源。
  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她于2003年来到我校,成为陈长水教授的助教。在当时,陈长水一共教授6个大班,辛苦之余,却也不忘教育初心:感染力、关爱之心以及引导作用。陈长水的教育理念深深感染了曹敏惠,让她初步形成了教书是育人而非仅仅传授知识的观念,也让她对有机化学“国家精品”的旗号有了传承下去的信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长水对曹敏惠的教育思想影响愈加深刻。她说,陈长水是自己教育生涯用不可忘怀的第二个“向导”。
  2005年曹敏惠参加第七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评委的一句点评让她信念愈发坚定:“普通话虽然不很标准,但课堂却让人如沐春风。”她一直将这句话放在心中,告诫自己要随时保持教育初心、坚守育人本分。
  2007年,受学校的重托,她开始接手张之洞班及少数民族班的小班教学,随之而来的是全新的挑战。容纳每一种可能,用自己的耐心培养每一个学生,以这样的心境教学,最终,曹敏惠收获了两个班、连续13届学生成长的喜悦。
  而她,也渐渐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的习习春风。学生郭宇茜在给她的一封信中情真意切地说:“与您相处的课堂里,我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友谊和包容。”对于她来说,学生的回馈,就是她一直热情洋溢的动力。
  一个老师能保持多久的激情?一天?一个月?一年?曹敏惠的答案是终生,她激动地说:“教育是事业而非谋生手段。”如果说陈长水是她教育理念的引领者,那么与同事的交流、与同学们的共同进步则一次次点燃了她对教育的钟爱。
  一个平凡老师能带给学生多大影响?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三观”的树立?曹敏惠的心目中,一直是二者皆有。她拥有纯粹的教育情怀,坚定地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应被尊重。课前,她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课中,她专攻学生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课后,她带领学生自主讨论。她分析每一份讨论报告、每一次实验结果。“小组讨论这一模式和我们单打独斗的方式完全不一样,曹老师的点评让我能收获更多。”来自动医1806的庞万通提到。
  一个好老师的自我修养是什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这些都不够,在她16年的教育生涯中,一直贯穿着“爱”,爱生活、爱学生、爱教育事业。这些爱体现在她视学生为己出,严慈并济,学生们也给了她一个很有爱的称呼“曹宝妈”。因为在天气转凉时,她会提醒大家穿秋裤;每逢佳节,她总是提醒给爸妈送上一声问候;在同学们彷徨时,她总是鼓励他们勇往直前;同学生病时,她会关心备至;她鼓励同学们“每周一曲”,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也让大家在艺术的欣赏中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感情。期中考后,她会分析每个同学的情况,为他们“量身打造”阶段性分析,和每一个同学谈心,引导他们主动反思,找到自身的问题。
  课堂:以生动性思想性为追求唤醒的第二部曲,在于让课程内容充实而明快,追求集趣味性、交叉性、应用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课堂效果。
  在曹敏惠的课堂里,从来不缺少欢乐和热情。但在曹敏惠看来,“热闹”都是表面的,只有知识的教授和获取才是最重要的。为了让同学们提高对有机化学的兴趣,曹敏惠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她用雨课堂的投屏、弹幕等技术,通过“有机化学解码爱情”“舌尖上的有机化学”等自制趣味微课视频让同学们意兴盎然。
  怎样增强学科的交叉性?曹敏惠有她独到的方法。在备课过程中,她会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增强有机化学与各学科、各班级的黏合度。对于动科动医来说,有机化学是种猪基因的密码;对于植科来说,有机化学是2,4-D、赤霉素、乙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构架;同是第九章“羧酸、羧酸衍生物及取代酸”的案例,在生科,它是三羧酸循环;在植科,她则阐述植物生长调节剂机理;在食科,则是反式脂肪酸的形成。
  “在第七章‘醇酚醚’的授课过程中,她引用了中国古典文化中‘酒’的例子,引经据典将酿酒的过程阐述得清晰明了。我当时听课时也暗暗称好,暗想这个例子实在是又有趣又贴切。”曹敏惠的同事岳霞丽如是评价。
  用思想引领课堂,用课堂表达思想。她说:“我一直觉得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教书的终极目标在于育人。”于是,“生命力学说”和“海豹胎”成了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方式;“武尔夫-吉日聂尔-黄鸣龙反应”则是她激励同学奋发上进的佐证;“诺奖学者进校园”成为她生动的第二课堂,她鼓励学生探索,勇于攀登科学高峰。
  不论什么情况下,她始终坚定每件事都需要“蜕变”。“而蜕变的过程往往是痛苦的”,她说,参加西交利物浦全国教学创新比赛,用了1年时间总结16年的教学经验,探索教学创新,练习最后的参赛PPT演讲不下50次。正是这种认真和冲劲,她才取得了傲人成绩。她说:“唯有发自内心地热爱,才能使一个人不离不弃、痴迷执着地去做一件事,才能享受教书育人带来的无尽快乐!”
  一位从事多年有机化学教学的同事说:“曹老师多年来始终秉持教学是教师的本职本分的理念,坚守教学一线,用‘唤醒三部曲’创新教学方法,这是教育教学守正创新的具体体现,她是教师中潜心教学、静心教学、乐心教学、醉心教学的优秀代表。”
  学生:从反思到真正被唤醒“自我介绍?这个老师也太逗了吧!大学还要什么自我介绍?”在提到课程开始前对学生要求的小小作业时,曹敏惠的一名学生满脸不解。“自我介绍”的背后蕴含的不只是她迫切想掌握每个学生的兴趣的心,更给他们上了自我剖析的第一课。在自我介绍中,学生们不仅剖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更提出了对课程独特的见解。
  “曹老师的这个作业让我更深层次思考自己想要什么以及自己的兴趣。”学生黄雅姿回忆时谈到。“她会很认真地记录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基础,所以当她在课堂上自如地说出我们的爱好和特点时,这让我们觉得老师真的很用心,真心换真情,我们不知不觉地被她吸引。”
  从自我剖析到学会反思的催化剂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运用了建构主义,将知识框架条分缕析,它既能用以总结、又能厘清思路。在曹敏惠的课堂后,同学们只需动动手,就能收获知识。而曹敏惠也为此专门设立了思维导图大赛,并为获奖同学发放带有自己签名的奖状。
  期中考试后,曹敏惠用小纸条的方式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一一点评。这既联络了师生感情,又让每个学生做了自我反思和总结。除此之外,她向同学们提议,采用“定位知识点”的方法,将每个题目的知识点精准定位到书本,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而今,曹敏惠所教大部分同学都学会了总结反思。对此,张之洞班于昊男表示,在收到曹老师的“反思小纸条”时,他怀着半是激动半是害怕的心打开。上面是曹老师对他试卷的点评,可谓一针见血,令人豁然开朗。
  16年的教学生涯带给了她无上的教育情怀,她热爱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创新,在同学们眼中,她永远是一位眼中有光、灵魂有爱的老师。
  然而,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她说,她将投身于教师发展,用自己的热情和激情带动一批有志向、有情怀的教师参加课堂改革以唤醒更多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所以,她在校内已经做了将近10场的教师培训报告,她还受到安徽建筑大学的邀请,为新教师作培训,3个小时培训报告后,该校教师发展中心负责老师感言:“这是唯一一次,培训课后学员们没有急着去赶校车,而是留下来和培训老师进行深度咨询。”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唤醒的第一步。”
  “课程内容充实是唤起学生学习激情的第二步。”
  “而有了上面两步,学生只需要自我反思与发现问题。”
  ……送记者走出大厅,曹敏惠笑得很灿烂:“最后说一句,像我这样的老师在我们华中农大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