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应用型人才“问诊”就业难题
在今年“两会”上,“职业教育”一词频频闪现。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切实保障基本民生”的时代需要,“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民生、教育、就业三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促进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国务院日前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在改革浪潮之下,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众多本科高校的办学宗旨。
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促成落实大学生就业创业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目的。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这一弊端饱受诟病,很多大学生陷入毕业即失业的窘境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8年7月的一项调查显示,除了用工环境的影响外,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及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吻合、不匹配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
究其根源,如今各高校所设置课程侧重理论化、学术化,实践类课程虽然近年来方兴未艾,但其实际效果还远远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职业要求。部分任课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不足,对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不够了解,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需求认知偏差。由于实践能力难以清晰量化,很多大学生片面注重书面考试成绩,忽略实践性教学环节,也缺乏自主培训的意识,直到进入职场后才意识到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执行能力,导致其不能很好完成学生到职场人的身份转变,出现入职难的现象。
如何才能夯实职业基础,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他们的入职牵好线、搭好桥呢?笔者认为,就整体而言,用人单位是人才的需求方,只有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职业要求,才能缩小供求双方认识的差距,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高校应调整学科建设,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创新校企“双元”育人机制,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演练场”;聘请经验颇丰的在职工作人员定期为学生做行业指导,协助规划职业目标,一些缺乏工作经验的教师也可借助此平台,了解行业动态,以提升教学的实用性。就大学生自身而言,要树立好自主培养意识;清楚剖析现状,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转变就业观念;有效除借助外部资源,切身投入实践,提升自身在反应能力、谈吐应对、团队精神、求知欲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为日后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