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育“美遇”
一直以来,美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都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中小学的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高校的美学鉴赏课等人文课程常被学生当做无足轻重的“副课”。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旨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属于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完善高校美育建设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因此,全面推进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大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就狭义上来说,能够促进大学生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内涵融入日常生活;就广义上来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其根本目的在于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部分大学生由于审美能力不足、审美鉴赏能力不高,醉心于各种低俗文化,甚至盲目以怪为美、以奇为美,在追赶时尚和潮流的同时完全忽视心灵美、内在美的塑造;加之培养审美的活动缺失,部分大学生难以找到发现美、欣赏美的机会,以至于人文素养得不到很好的提升,缺乏高尚情操和优雅旨趣。
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大学生在内心深处将难以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为现代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因而加强高校美育建设,对于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笔者认为,对美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并抱有功利的心态,是大学生美育缺位的原因所在。对此,高校应切实保障美育工作实践落地,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价制度,不断完善艺术、人文等美育课程;配备充足的教师,探索特色教学思路与方法,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不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让学生置身于充满美的环境,潜移默化培养追求美的意识,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