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曲成诵 且看三师同堂
简短说明
诗曲成诵 且看三师同堂
在三峡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的语言艺术训练室里,艺术学院李琳莉老师端坐案前,扬手轻抚古琴,清澈的嗓音伴着空灵飘逸的琴声,缓缓拉开了《诗曲成诵三人行》课堂的帷幕。
等待开讲的,是讲台另一端文学与传媒学院彭红卫老师和田家炳教育学院肖劲松老师。与一般课堂最大的不同是,《诗曲成诵三人行》的讲台上有三位教师。彭红卫老师解读诗歌,李琳莉老师古琴诠意,肖劲松老师深情朗诵。
一首诗歌、一张古琴、一段朗诵,三位老师带领着台下的学生穿梭在古典文化带来的真善美之中。
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它理解为一堂舞台课,那么,你也许会错过开课的精华和要义。
一首诗歌、一张古琴、一段朗诵,三位老师带领着台下的学生穿梭在古典文化带来的真善美之中。
这样的沉浸式教学打破常规,让学生在一堂课里同时接受音乐、文学和诵读的熏陶,是对传统课堂的重大创新。而这种课程的出现,可以有效弥补分科教学带来的弊端。“诗歌富有张力和想象空间,感悟诗人的意识流、蒙太奇对弥补工科生思维不足大有裨益。而传统说教很难让学生接受,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或许有更大的收获。”彭红卫老师说。
于是,研究语言学的肖劲松、研究文学的彭红卫、研究音乐的李琳莉一拍即合,在2016年开始了《诗曲成诵三人行》教学,并得到了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重点资助项目的支持。
我校近年来设立人文素质教育基地,重点做了两个“造”,打造一批短小精悍的课程,课时设定在16学时以内,让学生有更多尝试、了解兴趣的机会;改造一批教室,古香古色的氛围辅以现代化教学设备,置身其中,教师兴致勃发,学生也愈加投入。《诗曲成诵三人行》便是其中成功的创新课程之一。
引人入胜 兴趣“领进门”
《诗曲成诵三人行》这门课程仅有0.5个学分,而这个安排恰恰是肖劲松老师对教学改革的一次“试探”。曾任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的肖劲松老师介绍道,这门课共8学时,一学期只有4次课,换成学分仅0.5。“我就是想试探一下学生,选课到底是为了混学分,还是真心喜欢。学生只有不把心思花在混学分上,才能真正地学进去。”肖老师解释道。第一次课结束后,学生们直呼“闻所未闻”“没想到诗歌可以这样呈现”,课后竞相奔走相告。之后,50人的课堂愣是挤进了60人。
为了保证古琴的音效,他们选在规模较小的语言艺术训练室开课。没想到小班教学反而成为了一种“饥饿营销”,上课人数一度由30人飙升到50人,再到后来教室每个角落都挤满了人,有些学生还身着汉服前来听课。
彭红卫老师说道,因为只有4次课,组织考试、要求期末论文都不大可能,所以这门课只考查学生的出勤率、课上互动、志愿精神。比如:邀请学生上台朗诵,由教辅人员作相应的成绩记录。
课堂上有时会策划助演,比如:讲屈原的《国殇》,为了表现宏大的战争场面,老师们请来一名女鼓手,鼓有两尺见方,特别威武雄壮。此外,还有箫、笛等助演者,偶尔还有舞蹈演员。而帮助演奏者搬音乐器材、整理教室,则被算作志愿精神的考核。
课程如此之少,能否达到育人的目的?肖劲松老师表示:“《诗曲成诵三人行》相当于把学生‘领进门’,如果希望深入学习,学生可以选修其它课程。”比如:李琳莉老师的《古琴入门》、肖劲松老师的《经典诵读艺术》、彭红卫老师的《唐诗故事》《宋词故事》等。
有许多学生上完《诗曲成诵三人行》,又选修了三位老师的其它课程。
彭红卫老师曾讲过嵇康《赠秀才入军》,诗歌描述了嵇康的哥哥参军后,在行军休息时渔猎弹琴,进入神情悠然的高妙境界。说起嵇康的代表作,后人皆知《广陵散》,李琳莉老师也准备弹奏此曲。《广陵散》是嵇康临刑时弹奏的绝命曲,讲的是人生波澜起伏的经历。彭红卫老师认为,此曲与诗歌的情绪不一样。一番梳理过后,他对诗歌有了重新的理解。“从前的理解是对英雄主义的崇拜,如今却增加了一种知音之叹。”
“教学相长,通常理解为师生互动,促进了双方进步。实际上,教师在备课中也在互相促进。曲促进了文本的理解,文本的解读启发了演奏。我所讲的情绪,也启发了李老师的演奏。”彭红卫老师说。
“三师同堂的课程,严格意义上是‘不可复制’,课程与教师的气质结合,教师变了,课程也就变了。”肖劲松老师说:“要做到气质相合,教师必须要投入精力,彼此之间信任、接纳、包容,才能挖掘到课堂的最精妙之处。”
古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今有峡江儿女诗曲成诵三人行。三位老师在课堂上从文本、音乐和声音这三个层面表现构建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体系,为学生带来一场传统文化的视听盛宴,让他们在“艺术沙龙”的氛围里身临其境去感受中华古典诗词的魅力。(文/张丽超 李威 图/张高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