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佑生命 大医至精“黄一刀”
——记三峡大学校友、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黄方炯
简短说明
敬佑生命 大医至精“黄一刀”——记三峡大学校友、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黄方炯
他是学医的,毕业后成为一名医生。1997年以来,除了没去西藏、台湾、澳门做过手术,他跑过全国260家医院,做了14000多例手术,其中有12000多个冠心脉搭桥手术。22年来,他凭着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荣获金柳叶刀奖,被患者誉为“苍生大医”。
他,就是三峡大学校友、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中央保健局会诊专家黄方炯教授。
邻居院里楼道的灯光1977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被文化大革命中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制度终于恢复。高中毕业回到家乡湖北当阳做了3年民办教师的黄方炯 邻居院里楼道的灯光1977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被文化大革命中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制度终于恢复。高中毕业回到家乡湖北当阳做了3年民办教师的黄方炯参加了当年的高考,幸运地被宜昌医学专科学校录取,并读上了经学校申报被批准招生的本科班学习。“在专科学校读了一个本科,我们77级学生,是幸运者中的幸运者。”采访中黄方炯谈到此话题,脸上挂满了笑容。
1978年初入学时,黄方炯成了我国改革开放第一批大学生中的一员。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努力把握好自己的命运。
从农村进入大学校园,一开始,黄方炯对一切都很茫然,不知道学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学。但他知道有一条:要刻苦。
黄方炯给笔者讲了一个新版凿壁偷光的故事。他回忆说,学校规定晚上9点半之后,教室不再开放,图书馆关门,10点钟寝室按时熄灯。黄方炯并没有睡意,他还想再看会书。经过观察,黄方炯发现学校与宜昌市中心医院(原宜昌地区医院)的隔墙有个豁口,他和几个同学从那里翻身过去,借助楼道里的灯光,在医院里面看书。对此,他已经习以为常。
黄方炯班上有80名同学,他们来自不同地方,年龄相差较大,水平参差不齐,但大家学习都很自觉,全班都在奋斗,都在努力,没有一个同学懈怠。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到考试,他们班成绩总是在全院名列前茅。得100分的虽然很少,但大部分同学是90多分,没有不及格的。成绩呈偏态分布似乎是常态,不光是一门课程,所有课程都这样。学校为了检验其真实性,有意安排77级、78级、79级三个年级同时考试,学生岔开,单行单坐,谁都没法作弊。考试结果出来,依然如故,老师欣慰地笑了。
四年的本科学习,黄方炯在一群爱岗敬业的优秀老师的教授和指导下,谦逊好学、求索奋进,打下了扎实的医学基础。
远赴意大利 留学米兰1982年,黄方炯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宜昌市草埠湖医院工作。1986年8月,他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攻读心外科硕士学位,他立志学最好的心外科技术,做最难的心外科手术。多少年来,他始终被自己定下来的这个目标激励着。
1992年,黄方炯获得自费公派留学机会,只身远赴意大利,到米兰大学医学院进修学习。黄方炯进医院第一天,就被安排上手术台给导师做助手,他压根没想到这看似平常的举动竟是一次考核。术后导师对身边的医生说:“黄大夫技术很好,你们尽可以放手让他做事情。”导师的肯定让黄方炯更增强了对做心外科高难度手术的信心。
在意大利留学期间,黄方炯参加了2000余例心血管外科手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读书、学习、实践;再读书、再学习、再实践,是他留学生涯的主旋律。他深知出国学习之不易,几乎从不给自己放假,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学习医学专业知识,不曾蹉跎岁月。他最大的业余爱好是每天晨跑一小时,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直到今天还在保持。
在米兰大学的6年,黄方炯将中华儿女的勤奋好学、执着坚毅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不断受到业内外的好评。导师对黄方炯非常欣赏,特意邀请意大利新闻记者到米兰大学采访,他亲自介绍黄方炯的情况。因此,黄方炯还上过《意大利日报》头条。做医生,做一名好医生,始自学校的教育,也是黄方炯的初心。1997年,黄方炯婉言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怀揣一身技艺,撘乘飞往北京的航班回到祖国的怀抱。心脏上的“舞者”
位于北京朝阳区安贞路2号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始建于1984年4月,是一所心血管专科医院,心脏外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医院在全国各地招贤纳才,热忱欢迎优秀外科医生加盟。黄方炯1997年从意大利回国后赶上了好时机,受聘到这所医院工作,终有了用武之地。自2003年10月起,黄方炯担任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七病室主任。
黄方炯教授多年从事心脏外科临床医疗及研究工作,专注于各种心脏疾病的外科治疗,特别擅长冠脉外科及大血管手术,他实施了国内首例BATISTA(左心室减容术)手术,国内首例冠脉撘桥加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率先在国内与心内科合作实施了冠脉搭桥与支架植入的杂交手术,率先开展了双侧乳内动脉搭桥术,胃网膜右动脉搭桥术,搭桥加二尖瓣双孔成形术,全动脉化搭桥术及Beneall+主动脉弓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型血管植入术。至2013年11月已主刀完成心脏外科手术9000余例,另外参加或指导手术3000余例。
2006年的一天,对正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住院的刘春花和王凤琴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天。刘春花得了冠心病,三根血管阻塞。王凤琴心衰多年,这次又发现二尖瓣闭锁不全。听说手术要开胸,要锯胸骨,要在心上动刀子,王凤琴吓坏了。但幸运的是,他们的手术由心外科副主任黄方炯医生主刀。
手术室内,无影灯下,黄方炯戴上显微手术眼镜对患者刘春花实施开胸、剪断内动脉、止血、移动手术刀、心胸打开、心脏固定、接通缝合、完成搭桥。他十分娴熟地做着这一系列动作。术后他没有休息片刻,又奔向另一间手术室对患者王凤琴实施了体外循环的换瓣手术。
当天下午,黄方炯继续上台,这天主刀做了四例手术,整整站立了7个多小时。每台手术对患者来说都是生命攸关的事,而心脏手术在临床上是最难的,做手术就像在跳动的心脏上舞蹈。黄方炯就是心脏上的“舞者”。
黄方炯经常对身边的人说:“手术质量就是生命”。做一个合格的医生,就是要时时刻刻记住对患者的责任,守护患者的生命安全。成千上万例心脏外科手术的成功,让无数患者得以康复,让那些生命垂危的病人获得新生,黄方炯赢得好评如潮,声名远播。把职业操守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重的黄方炯,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不事张扬,一辈子恪守一名医生的本分。医术至精,待人至诚,方为大医。
沉甸甸的“金柳叶刀奖”
黄方炯从1978年初进入大学学习医学专业,后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再后来受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基本上一直在学习。不知疲倦地学习,刻苦用心地钻研,黄方炯的医学知识逐渐累积起来。蓄之既久,其发必速。厚实的基础充实了黄方炯的头脑,成就了他的事业。
1997年,从意大利学成回国的黄方炯在北京安贞医院实施了中国第一例BATISTA术治疗晚期扩张型心肌病,当时中央电视台派记者对整台手术过程进行了专题拍摄。后来有一天,央视电话通知黄方炯,告诉他当时拍的手术情况要在新闻联播节目播出,而这天黄方炯却在远离北京的大庆做手术。
上新闻联播后,黄方炯的电话就一直响个不停,有祝贺的,有咨询的。名声大了,黄方炯的内心却依然平静如水。他说:“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是医务工作者应有的境界。”
黄方炯所在的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手术专业在全国处于领头羊的地位,面临的任务是除了自己要做好,还要培训全国各地的心外科医生。黄方炯担任主编,组织专家编写了国内第一部《冠心病外科治疗学》专著。到现在为止,这部专著还是行业内的经典的启蒙教材。
黄方炯多次主持国际会议或在会上演讲,曾担任《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编委,《中华外科》《中华医学》(英文版)《中华医药》特约审稿人,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累累,他既是冠脉搭桥术的顶尖医生,也是该项手术的传播者。
生命当敬畏,医者应荣耀,医者将希波克拉底誓言揉进了自己的骨血。2016年12月29日,黄方炯医生荣获心外科行业的最高奖项金柳叶刀奖,组委会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一张手术台,就是他们的阵地,争分夺秒,救人性命;一招一式中,混合汗水和磨练,技艺精湛,炉火纯青。他们是手术中的高手,却从不满足。所有外科手术的“不可能”,正被他们一一击破。手上一把刀,心头一团火,刀无歇,火不熄。让我们向创造了无限可能的外科圣手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