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的菜谱

川、鲁、粤、苏、浙、闽、湘、徽,这八大菜系的菜馆现如今随处可见,腰包鼓起来的人们也可随时去馆子搓一顿,尝遍各系美食。毕竟,民以食为天,不浪费便好。
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食物总会被他们更加地珍惜,就算已经馊掉的饭菜也是要想着法子利用起来,仿佛这样才能让他们心安。听我奶奶说在那个“饥荒”年代里被饿死的人不计其数,活下来的人说是被“穷怕了,饿怕了”也毫不夸张。只有经历过真正缺衣少粮年岁的人才知道每一份食物的珍贵。而对于过去,最令我奶奶印象深刻的也是那些由于饥荒而不得不不断更新的“六十年前的菜谱”。
首打一号招牌菜——“观音土”现在年轻人嘴里的“吃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吃泥巴,而是引申为因过度消费、花销太大而没钱吃饭的意思,大多用于网友们的自嘲。而在六十年前,“土”则曾真的是摆在饭桌上的食物。
“有一种土叫做‘观音土’,白色的,比一般的土更细腻,我们叫做观音土,听别人说能吃。常常能在墙角根儿处找到,看见了我们就用锄头来挖,挖到的土都装在盆子里,然后用水和筛子淘洗,之后捏好和着水吃下去,这是饿极了才会选择去吃的东西。”奶奶回忆道。谁都知道土不能吃,那时吃观音土的人常常意味着已经走投无路,而吃过“观音土”的人基本上都会死于肠道堵塞。奶奶说她那时幸运,因为人小吞不下去就吃得少,才没有生命危险,再加上奶奶他们聪明,更换了能吃的“菜单”,才又在饥饿中缓了过来。
新出炉二号菜——“芭蕉树干”其实乍一听感觉还不错,至少比“观音土”更能入口。芭蕉树干也确实是当时能够作为食物的一个更好的选择,芭蕉树干是软的,多气孔,咬开有点类似于甘蔗的口感,不过更为稀疏。这对于奶奶来说算得上是一个“可口”菜了,奶奶说如果幸运的话,能够有“糠”
(稻米的壳)和在一起煮烂就更果腹一点。然而芭蕉也不是遍地都有,常常是一被发现就很快会被挖光。芭蕉树干被吃没了,奶奶就又想着去找一些可以吃的叶子,桑叶,橙子叶,蒲叶等等。不断变换菜单是那时奶奶他们能够坚持“活”下去的策略。
树叶找多了,奶奶还真在树上发现了一种果实,有很多,并没有什么人摘。
特别推出三号特色菜——“青刚籽豆腐”“青刚籽豆腐”!越来越接近正常食物的水平了,当时奶奶发现这种果实能“推出豆腐”,就照着用豆子推豆腐的流程,用石磨加水将青刚籽磨成浆,然后在锅里煮沸,用石矾使其聚沉,也就是俗称的“点豆腐”。用青刚籽做出来的豆腐成色非常好很水嫩,看着非常有食欲,一口吃下去,“唉呀!”我奶奶差点吐出来,要说味道那就一个字——“涩”,涩到发苦,奶奶包括家人全都难以下咽,就算饿极了也吃不下,这让奶奶很失望。不过还好,这个青刚籽树的叶子能勉强入口。随着时间的流逝,奶奶的菜单依旧不断改变,能吃的不能吃的都有。
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经济结构的调整,那段“饥荒”的日子成了奶奶们的回忆,人们日子渐渐过得好了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之下,奶奶他们当然都分到了自己的地,有了自己的地就像有了自己的孩子,也便有了更多的希望与憧憬。
那时的中国大多都是农民,以地为生的农民对土地、对食物总有着别样的感情与重视,奶奶也常说:“改革开放,吃的好了,但也别浪费粮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