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教育学院 李光
格言: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主讲课程:《小学教育原理》、《小学生心理与发展》、《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哲学家康德有言: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我的教师追求,既是在仰望星空时不断地生成、反思、建构,也是在脚踏实地中持续地追寻、体验和践行。
我生长在一个教师家庭,父母长期的角色陶冶让我对教师职业产生了天然的感情。上小学时,我每天放学都会到父亲的学校等他下班。我清晰地记得,站在父亲教室外面看到学生们听课的目光,那种目光透射出对课堂的痴迷感让我至今难忘。那时候,父亲就是我的星空,仰望着他,唤起了我最初的教师追求。我要成为一名让学生痴迷听课的教师。
我开始爱上学习,爱上读书,爱上帮他人“授业解惑”的愉悦。高中时,我的自习时间基本上被帮同学讲题占据,这种看似的“不务正业”,却成为当时最快乐的事。读大学时,我曾经问过一位老师,如何成为一名让学生痴迷听课的教师。他告诉我,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痴迷教育的人。我开始仰望于教育的星空,蔡元培、陶行知、夸美纽斯、卢梭、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个教育大家指引我在教师追求道路上,不断读懂教育、理解教师。
我真正的教师生涯起步于郧阳师专(汉江师范学院前身)。2005年,带着对“传道受业解惑”的憧憬,我开启了小学教育专业《班级管理》和公共课《教育学》的教学之路。经过一个学期的新奇,我逐渐感受到“教然后知困”的迷惑。为备课,我也读了很多资料,可为什么学生听不懂,不喜欢呢?我想起一位老教师对我的告诫,“当自己不知道怎么办时,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我开始继续仰望星空,向教研室优秀的老师们学习,走进郑传芹、刘海平、谢忠凤、曾跃霞、夏小林、李晓军等老师们的课堂,感受他们的教学魅力,与他们交流请教。晚上,在丹江校区七号楼的小房间里,我开始反思与总结,不断发现自己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出现的问题。我发现,教学需要“顶天”与“立地”相结合,既要有必要的理论架构,更要结合实践,融入实践。之前的教学,学生的不解源于理论讲述过多,融入小学教育实际工作的分析匮乏。教师的追求,不仅在于“仰望星空”,更在于“脚踏实地”。我开始更多地深入小学一线,收集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在理论指导下,增加实践情境体验,提升课堂活力。慢慢地,我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学生痴迷听课的目光,教学幸福感与日俱增。
正当我沉浸于最早的教师追求慢慢实现的幸福感时,一次课堂事件让我产生了新的认识。在一次《教育学》的课堂上,一位学生讨论小学教育工作时,以自己和身边同学的成长经历,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小学教师要关注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建议。在《教育学》课程更多关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拓展了教育思考的领域。这一课堂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幸福,更是一种震撼和反思。我感受到,痴迷,不仅仅是表面的听觉享受,更是学生语言、思维、情感充分调动基础上的获得感。教师的追求,不仅仅是学生痴迷听课的满足感,更是学生实际的感受与产出,生成与自得。我开始仰望学生的星空,更多地走进他们,了解他们的学习需要,在学情的基础上开展设计,唤醒更多的自我思考。在教学中,我积极开展“课前分享”、“课中研讨”、“课后拓展”的教学实验,为学生产出与改进建构教学平台。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四个回归”,要求回归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的本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书写我的教师追求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