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院:打造新闻评论教育的“华中大模式”

简短说明
新闻学院:打造新闻评论教育的“华中大模式” 2019年2月,一本名为《新闻评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文集出版。该书是新闻学院新闻评论教育创新与改革的一个缩影。 厚重的书本背后是喜人的成绩。新闻评论教育的“华中大模式”已然成型,成为了我校新闻传播学教育的亮点。2018年,“新闻评论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建构与实施”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顶层设计先行,以理念引领新闻评论教育改革 在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上,我校新闻评论教育改革已走过了36年。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原主任赵振宇说:“学校历任校长都非常重视新闻评论教育,正是在他们的支持下,加上学院历任院长(系主任)的努

20192月,一本名为《新闻评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文集出版。该书是新闻学院新闻评论教育创新与改革的一个缩影。

厚重的书本背后是喜人的成绩。新闻评论教育的“华中大模式”已然成型,成为了我校新闻传播学教育的亮点。2018年,“新闻评论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建构与实施”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顶层设计先行,以理念引领新闻评论教育改革

在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上,我校新闻评论教育改革已走过了36年。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原主任赵振宇说:“学校历任校长都非常重视新闻评论教育,正是在他们的支持下,加上学院历任院长(系主任)的努力,新闻评论教育的‘华中大模式’才逐步成熟。”

21世纪,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新闻评论教学团队率先提出“新闻评论是一项需要普及和提高的公民素质”,并将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提升到学科建设的战略高度。2001年,新闻学院和校党委宣传部联合组建全国高校中首个新闻评论社团组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团,开创专业教育与社团活动一体化的新闻评论人才培养之路。

2005年,新闻学院开办新闻评论方向班,并列入招生计划,此为全国首家。自此,我校新闻评论教育有了专门的“实验田”。一系列举措使新闻评论教育有了可依托的实体平台和体制保障,生源的多元化也进一步推动了学生间的交流碰撞和知识融汇。

2006年,新闻评论研究中心成立,进一步实现了新闻评论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的协同推进。中心实行开放的治学办法,邀请了国内高校和媒体的几十位新闻评论专家为研究和教学骨干。中心共举办7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和3次新闻评论开放教育建设会,形成了系列的学术成果和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2年,新闻评论团发展为华中科技大学评论学社。学社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主体的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相互配合,并于2016年获得了“第九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推选展示”一等奖。

回溯新闻评论教育的改革之路,一项项极具创新性的理念和思路很早便开始在教学团队中酝酿,并逐渐形成了共识。从新闻学院精品特色课程方案到新闻评论方向班,以及面向全校招收学员的评论学社,教学团队以“三大板块”搭建起新闻评论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骨架”。

突出整体谋划,全方位打造评论人才培养体系

2019318日,解放军报社评论部副主任桑林峰以《以吾心之理写天下文章》为题,为新闻学院师生带来讲座。澎湃新闻首席评论员沈彬,著名财经评论作家、电视策划人石述思等都曾到校讲学。

实践性的课程和来自业界老师的指导让学生受益匪浅,而这正是新闻评论教育的独特魅力。

新闻评论人才培养改革涉及到培养体系的整体性变革。为解决新闻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团队以“三大板块”为核心,对课程体系、师资配备、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环节进行了系统性革新。

专业教师、业界导师和新闻评论员“三位一体”的强大师资配备成为新闻评论改革教育的保障。一批中国顶尖的权威媒体成为实习平台,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职业新闻评论员的敏锐触角。

一门主体课加八门专题课的课程体系,使新闻评论班在全国独树一帜。“全国300余个新闻专业本科教学点,绝大多数只开设一门评论课,我们则开设了‘1+8’的课程。”中心主任顾建明介绍说,多门评论专业课程的加入,强化了新闻评论在学校新闻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更促进了学生从知识、实践到职业能力的转换。

小班授课和活跃的课堂氛围也得到了学生的点赞。由于所在班级仅有20人,人人都得以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评论作品并获得点评。

学生每年还通过暑期社会调查,完成一篇对上一年度中国新闻评论概况的调查报告,从2008年至今均在《新闻战线》发表。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媒体评论现状的认识,也使得教学能够紧跟媒体评论发展的步伐。

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曹林,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马璐璐……一批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出,成为新一代“意见领袖”。新闻学院因此被誉为“新闻评论的黄埔军校”。

“在教育部发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我校新闻传播学获得了A,这其中,新闻评论特色教育是很重要的加分项。”新闻学院前院长张昆说,“目前,新闻评论教育的‘华中大模式’已经成型。”

“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创新人才培养路径,通过专业重构、课程重建、教学资源整合和教学方式革新,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和成长型传播人才。”新闻学院院长张明新说。

据“势”行事,以事成“势”,我校新闻评论特色教育的探索还将继续,也必将创造出更多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