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制牵动心弦的味蕾记忆
有人说,六识之中,味蕾的记忆往往最深刻、最牵动人心。在华中科技大学,25个食堂,200多种随季调整的菜品的背后,是后勤饮食人冬淋冷水、夏临深灶,用心思考每一个烹制细节、用情烹制每一道华中大味道的精心付出。
订单之外的财鱼汤
“在食堂师傅和经理的帮助下,我的伤口逐渐好转了,现在可以吃固体食物了,再次对食堂的阿姨和师傅说一声谢谢!”这是材料学院研究生李艳凯在白云黄鹤BBS上登出的一封写给集锦园食堂的感谢信。
原来,李艳凯的手术切口在口腔内,只能吃流食,术后恢复所需的营养很难得到保证。在医生的建议下,他找到了集锦园食堂。食堂经理向德鹏一听说李艳凯的情况,当即就接下了这个“病号餐订单”。
让李艳凯意外的是,除了他预定的流食,食堂还补充了一道财鱼汤给他。“术后多喝财鱼汤对伤口恢复有好处”与食材打交道多年,向德鹏深知财鱼汤的功效。财鱼汤熬了10多天,李艳凯想要来支付病号餐和财鱼汤的加工费,却被向德鹏拒绝了。“具体金额不好衡量,我们只希望小李减轻些伤痛,也能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其实,李艳凯并不是享受了食堂“特殊待遇”的唯一一人,不少学生都在食堂下过病号餐订单。而食堂师傅们的想法却是无比简单的:“孩子们离家求学不易,只要他们有需要,我们就会尽力满足。”
凌晨现发的香甜馒头
凌晨三点,东一食堂一楼蒸点窗口的丁银勇已经换上工装,开始了忙碌的一天。面团的打碱发酵是个技术活,只有大师傅可以完成,43岁的丁银勇从学徒成长为蒸点窗口的大师傅已经十余年了。
为了做出香甜的大馒头,上班时、下班后,丁银勇都不断尝试摸索,并且向有经验的师傅请教学习。终于,他成为了蒸点窗口当之无愧的“顶梁柱”。
如今,蒸点窗口一天要消耗约250千克面粉,蒸出的上万个面点个个白白胖胖,味道香甜。每天早上近6000人次来到东一食堂一楼就餐,蒸点窗口最是火爆。
“我们的手工包子馒头都是老面发酵的,比外面买的好吃多了!”看着热气腾腾的包子馒头和排队购买的师生,丁银勇的心里是满满的骄傲。
年夜饭上的椒盐带鱼
2019年除夕夜,200余名留校学子相聚百景园食堂,共庆新春佳节。餐桌上,从蒸肉糕到口味鸭,从豆瓣鲫鱼到蒜香排骨,20余种菜式很有地方特色。环境学院的倪同学说:“这是我第一次留校过年,没想到学校的年夜饭如此丰盛。有一道椒盐带鱼外酥里嫩,让我想起了家乡菜。”
实际上,年夜饭上的20多个菜品,是食堂经理王敏很早就敲定了的,“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我们尽量让菜品丰富一些,让他们能吃到家乡的菜式,感受到家的味道。”
来自孝感的黄文祥因为做菜技术好、水平高,和厨师长一起,被王敏点名留下,共同担负起了假期七天全校师生的饮食工作。椒盐带鱼就是出自黄文祥之手。
15年来,百景园食堂一直坚持为全校师生烹制年夜饭。快餐组的3位厨师在大年三十晚上,为一批又一批留校学子做出了美味可口的佳肴。黄文祥说:“我喜欢学校的环境,也想踏踏实实把事做好,更希望那些过年回不了家的学生能聚在一起,吃上一顿热腾腾的华中大团圆饭。”
财鱼汤、白馒头、年夜饭……这些菜品和故事只是校园餐饮的小小缩影。为了让师生吃上可口的饭菜,后勤集团饮食总公司招数频出,创新菜品种类,举办技能竞赛,实施明厨亮灶,狠抓食品安全,努力为师生营造家的感觉。
“我们就是把学生当成家人,每一顿饭都是为家人而做。”后勤集团饮食总公司党总支书记李辉说:“只希望学生走出校园后,还记得这份牵动心弦的味蕾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