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律动 工匠精神
记光电信息大楼建设中的基建人
北邻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东倚马鞍山森林公园,新建的光电信息大楼宛如一栋“躺着的超高层建筑”。它以“光电律动、绿韵华中”为设计意向,外形连续、起伏,既像律动的光波,又似延绵的群山。
作为世界三大光学实验基地之一、全国六大国家研究中心之一,光电信息大楼占地4.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2017年1月9日开工,2019年5月13日向学校房产处移交,历时两年四个月,完成速度在高校基建领域极为少见。
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一串串数据的背后,凝聚着基建人秉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将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的坚持,用智慧和实力创造了一个个精彩。
尽职尽责做服务
2003年11月筹建的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武汉·中国光谷”的创新研究基地,在国际光电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2017年,实验室更名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快速发展的同时,研究中心也迫切需要新的发展空间,进行战略布局调整和能力提升。在教育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的支持下,学校决定在东校区新建光电信息大楼,实现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整体升级。
军令如山,接到任务的基建人迅速行动起来,克服工期压力、严酷环境和高质量高标准的层层考验,迎难而上。
优化管理,全程联动。针对项目特点,基建处要求发挥总承包管理模式的优势,将土建、安装、装饰、钢结构等专业合并为一个项目部,采用矩阵式组织架构体系,纵向定规、强化职能管理,横向执行,强化专业实施,所有专业内容执行情况均由项目经理总体把控,缩短管理链条、精简管理流程。
土方战役,巧设棋局。项目需要移除18万立方米的渣土。如果严格按照东湖高新区限“双日”出土的要求,大楼的土方至少需要半年才能运完。基建处指挥团队如坐针毡,处长李国成在动员会上强调:“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找出路!”于是,基建处团队精心布设了一个土方运转的棋局。副处长罗君君带领施工方将校园内空旷场地调查得全面透彻,不限制出土时加紧运土,限制时就将土暂时堆放在校内,和禁止运土的政策打时间差。最终,18万方渣土在两个半月内全部移除。
挑战高温、大干快上。2017年夏季的主体结构建设,2018年夏季的装饰装修,基建人战高温、斗酷暑,深入工地,指导现场难题。悬挂在楼栋里的温度计数屡屡超过40度,进入现场不到10分钟,出汗就能把一身衣服湿透;不用半个小时,湿透的衣服又被高温和阳光直晒烤得半干。在高温状态下坚持施工,工人带的水杯都是市面不常见的1500ml大容量,但也仅够支撑两三小时;有工人带了一天安全帽,晚上下班摘下安全帽时额头上的头皮由于汗盐的原因随之揭脱了。
精益求精谋创新
地下2层、地上8层,光电信息大楼从南至北由8个错落有致的建筑单元组成;楼内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屋顶绿化、空中走廊和交流讨论平台形成连绵不断的风景线,将森林公园和校园的自然景观渗透到建筑内部。怎样在有限的空间,既满足各种专业实验的要求,又突破常规空间布局,营造具有多样化空间体验的科研工作环境?基建人凭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给出了一个又一个完美的答案。
加强组织,严把技术关。大楼基坑最大开挖深度超12米,已到达住建部规定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范围,且周边环境条件复杂,有建筑、河流、给排水、高压电缆等管线。不仅如此,因为大楼含有大跨度空腹桁架体系,呈不规则布置,结构存在扭转不规则和偏心布置,属于特别不规则抗震设防超限高层建筑。为此,设计方案经过五次反复修改计算才得以通过。
率先立帜,出奇制胜。大楼的8栋单体建筑是自南向北逐渐加高,针对最北侧H栋无地下室的情况,为提前出效果,基建处团队集体研讨、调整策略,确定了“以H栋为突破口,在土方开挖阶段,同步进行H栋施工,集中精力冲击H栋”的战术。项目负责人卢元特别强调质量意识,认真细致地指导施工方“每道工序要执行首件验收制、样板先行。”为避免安全隐患,卢元要求H栋所有的水泥柱上都贴上二维码,只要扫一扫,就可以知道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和凝固程度。2017年6月中旬,H栋率先封顶,施工质量过硬且一次成优。
寻访能手,破解难题。大楼建筑平面布局呈W形,屋面形状变化多样,F栋39米特别不规则抗震设防超限大跨度钢结构的施工安装难度特别大。为了确保焊缝质量,基建处团队四处调研、咨询专家,最终请来了武汉造船厂的5位船舶焊接技术能手专门负责焊接。一天仅6米的焊接速度,保证了纹丝合缝;经超声波探伤检测,合格率达100%,学校土木工程检测中心对钢结构变型及应力的“健康检测”也是一次通过。
正是基建人敢想敢闯的拼劲与精益求精的执着,才成就了质量过硬的光电信息大楼。该项目工程质量在行业内引起很大反响,工程先后荣获湖北省QC二等奖、武汉市优质结构工程、湖北省结构优质工程、全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等荣誉。浙江大学、湖南大学、海南大学等兄弟院校到光电信息大楼现场参观,认为两年多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如此体量的建筑,堪称业内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