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在湖医药的“神仙眷侣”

世间最美好的爱情莫过于两人三观契合,志趣相投。遇见它非常不容易,千里挑一的情侣才有这样的幸运。在湖北医药学院,就有这样一对情侣,他们于茫茫人海中相遇,又远赴他乡,带着赤子之心来到山城十堰,来到湖北医药学院,只为找寻心中的那片净土,梦中的理想家园。他们就是湖北医药学院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杜伯雨博士及其妻子郗雪艳博士。
在那个年代,本来就是清贫度日,二人约会更是没有现代人的花式浪漫,杜伯雨做家教的工资,两个人分享一个鸡腿就是幸福和快乐的。
2002年,“雨雪夫妇”研究生毕业,彼时的他们已而立之年,初入社会,却是两手空空。面对生活的压力,他们不得不止步学业,一同进入大连医科大学做讲师,都说教师最是清贫,二人三年间省吃俭用积攒了五万块钱,加之东拼西凑,为杜母买了一套房子,或许这就是对“鸦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意”最好的诠释。
生活虽然为他们设关置卡,然而他们却没有停止拼搏的步伐,寻梦的路上彼此扶持,一路披荆斩棘。2005年,二人分别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院读博。杜伯雨读的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师从沈岩院士。郗雪艳读的是免疫学专业,师从何维教授。回顾这段求学经历,杜博士忆起那时导师的严苛,早上七点到晚上十一点雷打不动的一定会在实验室看到二人的身影,“看到那些比自己还要优秀的人都比自己还要努力,那只能加倍努力才不至于掉队,学习没有捷径,唯有勤奋。”杜伯雨眼神坚定地对小记者们讲到。
杜博士说:“学校里领导班子的理念很强大也很长远,可以看到学校未来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其实来到十堰后,工作和生活的落差倒不是太大,对我俩宅男宅女来说,也就是从一个实验室到另一个实验室的距离。”与其说来到山区工作是一种适应倒不如说是重回那些年白手起家的生活,在这里拼搏、奋斗,与学校共同成长,他俩甘之若饴。
“心怀立德树人,肩抗神圣使命,将‘湖医药精神’薪火相传,将‘湖医药传统’发扬光大,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矢志不渝。”这是郗博士在2018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的发言。在学校,他们不仅要完成科研任务,郗博士还承担了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年均400课时的教学任务;杜博士虽有科研任务,行政工作也较繁杂,但承担的教学课时量也有150-200节之多。
当记者问及科研与教学之间如何分配时间时,郗博士说:“教学是我作为一线教师的主要任务,科研是自己所热爱的,就算忙点累点,我也会认真对待,挤出时间也要把工作都做好。”为了能够集中精力工作,“雨雪夫妇”甚至把年仅六岁的儿子送到寄宿学校,每天早上7点坐校车离开,晚上7点接回,这样就能更加专心地上课和科研,他们虽心有不忍,但这份大爱,让我们看到了一线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坚守与奉献。
杜伯雨博士毕业后一直在医药公司工作,并没有撰写科研项目的经验。为了弥补自己的短板,每年国自然申请阶段,他废寝忘食,大年初一就到实验室写标书,甚至被锁在科研楼里,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杜伯雨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完成了从科学开发到科学研究的转型。
说他们是高端人才,他们却和普通人一样过着平淡的生活,结婚、生子、工作;说他们是平凡的人,他们却做着大多数普通人无法完成的科学研究与专利发明。相比之下,他们比常人拥有着更高的信仰,怀抱着更大的理想,更是对医学有着别样的执着与热爱。
在教学风格上二人有独到见解,杜博士主张教学要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述艰难晦涩的理论知识;而郗博士则重逻辑性,用缜密的逻辑思维方式阐述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有个班级的留学生聆听过两位博士的授课,觉得二人风格迥异,但是都深受学生喜欢。
世间最美好的爱情莫过于两人三观契合,志趣相投。“雨雪夫妇”不仅是“别人家孝顺的孩子”,还是“别人家相敬如宾的妻子(丈夫)”,原本夫妻之间偶尔意见不合发生争执是在所难免的,可是这样的事情却几乎未在他二人之间发生过。郗博士一脸幸福地说:“我们经常就是讲道理,谁对听谁的,遇到问题也是互相理解。”
当所有的喧嚣归于平静,当所有的生活归于本真,当所有的名利付诸身外,他们带着对工作的满腔热忱,用毕生所学为学生传道授业。他们选择湖医药是一种幸福,湖医药遇见他们亦是一种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