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路上的一缕霞光






  HU7875次航班,是从乌鲁木齐到武汉的普通航线,每日一班。7月2日,万里高空,万里距离,却是张秀霞同志第一次归家。从大雪纷飞的二月到炙热酷暑的七月,张秀霞已经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从事援疆工作近半年时间了。此时,张秀霞还在回想刚刚离开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时老师们和学生们的依依不舍,思绪却被空乘人员广播里的“紧急呼叫”给淹没了,只听闻空姐焦急地询问:“机上是否有乘客是医务工作人员,有位乘客突发剧烈头痛,需要救助,在31C……。”
  张秀霞作为从医20多年的护理工作人员,当即取下安全带、举手示意,并起身从43排快步移动到31排。张秀霞在询问患者基本情况后,初步评估,用以头颈部刮痧疏导,冷热敷等中医治疗手法处理,站立在患者身侧持续护理半小时,患者逐渐放松,缓解了他的焦虑症状,完成了此次有效施救,也避免了飞机在西安迫降,最终得以顺利安全抵达武汉。虚惊一场过后,空乘人员和患者都对她的积极施救表示感谢。同行的老母亲,早已习惯了张秀霞的职业特点,“哪里需要她,她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帮助,性格使然”。

  从护士长到高校教师:救人与育人一样,初心不曾忘

  出生在湖北郧县的张秀霞,从湖北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人民医院ICU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直到2015年调至湖北医药学院从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工作,现如今已工作20余载。从护士到教师的身份转变,从危重病人的急救护理到青年学子的教育培养,在她看来,都是相辅相成的。“不管是任何职业,都需要认真的态度,有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帮别人其实也是在帮自己。”她在个人日记中写道。救人如此、育人亦如此,这是就是张秀霞同志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

  从临床到教学再到教学管理,一路走来,张秀霞非常珍惜工作机会,其中有坎坷、有辛劳,也有大家的相互扶持。在护理学院担任护理技能中心主任期间,张秀霞带领部门人员先后进行了实验室环境改造、监控平台和虚拟平台建设,OSCE智能考站建设等,提升了护理技能教学中心的硬件软件层级,为实验室高速信息化发展做好基础性建设,为培训中心未来承接高级别护理竞赛奠定基础。在2016-2018连续三年组织“湖北医药学院护理技能竞赛”,形成了有效的护理技能培训策略;2015-2017连续两年培训学生组队参加“全国护理本科护理临床技能竞赛”取得全国三等奖以上的好成绩;2016-2018承接了本地企业职业技能大赛(护理组)培训竞赛活动;2017-2018作为主裁判参加本地区中职学校护理技能竞赛的评判工作,以严谨的评判作风赢得好评。张秀霞带领团队成员围绕“护理技能培训/竞赛”开展工作,不仅推进了学校以赛促学的教学实践,而且提升了高校服务本地区的社会影响力。个人也先后获得省级护理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湖北省本科学士学位论文优秀指导教师,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工作上力争上游的思想,也带动和感染着护理技能教学团队,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让育人的初心散播到护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高校教师到援疆老师:舍弃小家为大家,使命在心间

  2019年2月,中央第七批援疆轮换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正式启动,张秀霞得知消息后,整夜未眠,辗转反侧。援疆教师的条件是副高以上职称,我校护理学院符合此要求的有4名教师,家里负担都很重,无法抽身去万里之遥的新疆。张父去年因病去世,顷刻间痛失了整个家庭的“主心骨”;72岁高龄的张母现独自一人在家无人照料,大哥肝癌晚期自顾不暇,大姐家中婴儿嗷嗷待哺,想到家庭的种种困境,张秀霞在深夜里抱头痛哭,一边是对家庭的责任,一边是对工作的担当,实在难以取舍,无法抉择。在经过整夜的踌躇后,张秀霞顶着红肿的双眼来到学校教师工作部,主动递交了援疆申请。任何工作都会是一种经历,身边的困难对于人生而言都会是短暂的。

  张秀霞在赴疆送别会上这样讲到,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的都是非凡之人。
  自2015年起,我校陆续有徐江华、向红和姚柏春等三位老师参与援疆工作,工作时间一般为6个月到8个月。此次张秀霞同志作为我校援疆工作历史上第一位中长期教师,工作周期为一整年。受援地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博职院)地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南城区,是一片新开发区,土地广袤。快递公司只有一两家,外卖更是不敢想,离学校最近的超市也需要步行1.2公里,生活并非十分便利。学校的教工食堂每餐供应饭食,虽增加了汉餐,但牛羊肉抓饭拌饭居多,湖北的老师们偶尔品尝还是可以接受,长期吃都不太适应,所以自己做饭是最好的选择。
  生活问题解决了,工作任务也不轻松。作为援疆教师,张秀霞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学工作,她一人承担了4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职业院校课程安排同中学教学相似,除了实验课分组环节有其他老师协助完成以外,每门课从课程内容编排、教学实施、考试出题和阅卷录入等,都是同一位老师来完成全过程工作。上学期,张秀霞承担了该校高中职一年级共8个班的《护理学导论》课程,每周8次课,连续16周,在接连不断的上课和备课中紧张度过。如果说教学上的任务重还可以慢慢适应的话,那么对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教授护理专业知识,真的是难上加难了。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在高中以前都没有接触过汉语,对老师们使用汉语讲述的专业知识也一知半解,同样的课程内容,张秀霞在讲课过程中不仅要放慢进度,还需要想办法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

  大爱无疆,爱在传递,我们一直在路上

  在新疆,像张秀霞一样在博职院任教的中长期湖北教师共15人,绝大多数来自武职、湖职、襄职、武软、武船、荆职、荆楚理工等职业学院,张秀霞是唯一来自本科院校的老师。大家共同的感受是新疆有着良好的治安环境,能够让援疆老师们得以安心工作;而且博职院在援疆老师入校之初,就安排了与之“结对子”的当地老师。

  与张秀霞“结对子”的是来自该校蒙古族孟根老师,孟老师给予远在异乡的张秀霞大姐姐般的贴心照料,张秀霞回馈孟老师的,则是工作上不遗余力的指导和帮助。为提高当地教师和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工作技能和水平,张秀霞先后赴农五师某团部医院为护士们讲授《危重护理病例书写》,让护士在施行抢救护理同时用规范的文书方式记录,保护自我,规避法律纠纷;在该校讲授专题讲座《护理技能竞赛培训总结》,内容干货满满,现场教师受益匪浅;张秀霞计划在十月份面向博职院全体教职工讲授《专利申请申报》。
  从鄂西北到西北,距离是一万公里;从二月到十二月,时间为期约一年;从护士到援疆教师,奉献是她二十余年不变的初心与坚守。援疆一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敬业与认真的工作态度、友善且真挚的与人态度、淡泊与奉献的人生态度,是每一个援疆人都在践行的援疆精神,是张秀霞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忠诚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