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墨笺素纸书华年

□ 学生记者 涂新星






轻挽素白的年华,把一脉心思托付于温婉如花的文字;踏着唐风宋韵的步履,将一腔真情交给浓浓的墨香。指尖、笔端,处处生情。走进团委105办公室,时常能看到一个坐在习字桌旁认真写字的身影。他叫杨平川,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11701班的一名学生,也是我校书画协会的一名成员。
  小时候,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热爱书法的他无法接受专业的书法培训。正是因为儿时留下的这样一个遗憾造就了如今勤奋练习书法的他。“没有伞的孩子就得拼命奔跑。”在杨平川看来,少年时期对于书法的认识就如孩童成长的过程。“自我发蒙以来,遇到的语文老师都能写一手好字,尤其是高中语文老师。我清晰地记得,每次考试后他会把标准答案誊写在答题卡上,整齐漂亮的书写如落笔云烟,奠定了我朴素的审美意识,也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热爱书法的种子。上了大学,我一心在书协练字,在这个温馨的社团里我不仅结识了重要的朋友,甚至人生的知己,更是有幸结交指导老师朱道卫,如果大学没有遇到他,我可能还会在繁芜的丛林中摸索。”
  努力的人总是幸运的,走向成功的过程也无疑是艰难的。刚上大学的杨平川在书法方面是自信的,直到加入了书协,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的同学,加之在第一次“楚源杯”书法比赛中没有获得任何奖项,比较之后产生的落差以及比赛失败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他也认识到了自己在书法方面还只能算是初出茅庐的小子,要想有更高的造诣,仍需不断练习。随后,他便跟着朱老师学习书法,主攻硬笔,兼习小楷,二者皆有得。
  经过一年的学习,在大二的“楚源杯”赛场上,妙在心手的他一举获得硬笔二等奖。在准备樱花笔会比赛的作品时,杨平川说到他耗费了很多的精力,也难免遇到瓶颈,直到作品寄出,他忐忑的心也难以放下。“这一过程就像是父母在孩子高考的过程中陪读,直到他们上考场的那一刻,心里也是惴惴不安的。”今年3月,他凭借着临摹汉末著名书法家钟繇的“二表一帖”—— 《贺捷表》、《调元表》 和 《墓田丙舍帖》,斩获了第十五届“楚风杯”大学生书画大赛暨第三十四届大学生樱花笔会硬笔二等奖。“楚风杯”樱花笔会作为团省委、省学联、省书协和武汉大学团委举办的书画大赛,是湖北省内具有较大说服力的书画比赛,这一奖项是对他能力的最好证明。9月,他收到了软笔作品入展第十三届湖南省大学生书法展的消息,他还同时参赛华中师大的“长江杯”……哪一份幸运不是他的勤学苦练换来的呢?
  “我热爱书法,却从未想过放弃我的专业。对很多人来说,哲学枯燥又晦涩,未来的就业也是一片渺茫。我却时常因为自己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人感到骄傲,学习这个专业,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祖国的发展,培养一种热忱而又理性的爱国情怀。”大三的他面对繁重的学业,还是会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跟随朱老师学习书法,专业课的绩点依然能保持在三点多。但对书法几近痴迷的他却没有想过将它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我对自己的爱好虔诚,我也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会不断地学习,考研读博,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