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把教资的 “风”

教资 “热” 也需 “冷” 思考





  11月2日,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落下帷幕。据统计,2019年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报考人数约为900万,对比2017年的报考人数310万,两年间,报考人数翻了近三倍。我校教资报考情况同样激烈,除了师范生和其他文科类专业学生之外,农学、医学、机械等专业的学生也加入了教资报考大军。
  虽然教资报考人数逐年递增,但全国的笔试、面试通过率却不足30%。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报考教资?是否存在盲目跟风行为?考教资有何意义呢?
  记者了解到,自2014年开始,教师资格证正式更改为国家统一考试,至2018年,除了新疆、内蒙古、西藏三个地区外,其他省份全部纳入了教师资格证统考,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出题,地方教育考试院主考。可见,教资考试改革改变了以往师范生毕业直接发放教师资格证的惯例,教师资格证变为师范生的必考证,随着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统考,教资报考大军的队伍也越来越强大。
  除了必考的师范生,近年来,自由选考的非师范生人数也急速增长。据统计,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生教师资格证报名人数中,师范专业学生占比26%,非师范专业学生占比74%。自2014年教资考试改革后,师范生与非师范生拥有同样权利,通过国家统一考试进行竞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第十条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当然,法律层面的认可只是对非师范生报考给予了制度保障,学生的报考意愿才是影响人数激增的主要原因。不是师范生为什么要报考?园艺卓31602班的马宗凤说:“我考教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本专业就业压力大,考教资是给自己留一条备选之路。”护理11703班的吕善玉表示,虽然护理专业就业前景和待遇都不错,但教育行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地球化学专业研三学生小赵今年下半年也报考了教资,她说:“在我个人规划上,通过多年的专业学习,感觉个人和专业工作匹配度不高,在专业学习上比较将就,成就感低。个人对教师这个职业比较感兴趣,所以报考了教资。”
  可见,非师范生报考教资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本专业学习兴趣不足,对就业充满焦虑。在这样的不确定性面前,通过教资考试为自己的未来发展留一个备选之策,在报考同学看来未尝不可。文学院副院长李征宇表示,非师范生报考教资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从国家层面来讲,越多的人报考就代表国家教师储备数量越多,有利于我国教育的长足发展。从学生个人层面来说,考取一个含金量很高的证书,即使最后没有走上教师岗位,备考过程也充实了日常生活。
  其次,随着国家对于教育行业越来越注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师行业的就业前景,教师福利待遇也成为众人报考教资的关键因素。教师普遍被认为是“铁饭碗”,而“教师资格证”则是通向该职业的“敲门砖”。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就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出了相关要求。《意见》 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2019年9月3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成效,教师工资由80年代之前在国民经济各行业排后三位,提升到目前在全国19大行业排名第7位,教师工资福利支出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已连续多年超过50%,2013-2019中央财政累计安排430亿元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此外,住房问题、医疗保健、退休退职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福利待遇。
  可以得出结论的是,在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下,教师的福利政策越来越好。福利好了,怀揣教师梦的学子们便没有了后顾之忧,“古有穷酸秀才,今有穷酸教师”的言论不复存在,教师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报考教资的人数自然而然增加了。
  此外,社会引导也是近两年报考教资人数增加的重要原因。信工卓越11701杨靖雯表示:“我报考教资有一部分原因是受我的老师影响,我本是一个有点自卑的人,从小到大是老师一直鼓励我,让我一步一步自信起来,所以我也想以后成为教师,帮助别人。”广电11702班邓娅的姐姐是一名人民教师,初中时期姐姐每次回家都会和她分享课堂上的故事,姐姐的尽职尽责让她从小在心里燃起了“教师梦”。这样的引导并非个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始终是相互依存的,这些实例与我国近年教师队伍质量建设息息相关。《意见》 指出,要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近些年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完善,义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让教师队伍质量普遍提高。好老师的辐射范围更加宽广,让学生、社会对老师这一职业有了新的认知,愿意从事这一职业的人也理所当然增加了。
  但教资“热”也需“冷”思考。如果一味追求教师资格证本身,忽略其背后所应承担的责任,可谓本末倒置。
  首先,我国基础教育目前仍面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尤其是区域性师资力量悬殊,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教师数量少和质量低,缺乏素质教育人才。教资报考人数激增,大多数学生认为考教资的门槛低、难度小、容易上手,更是将教师作为自己的“退路”,不愿意前往偏远贫苦地区任教,这无疑会加剧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失衡。由此看来,报考教资的同学应该具备全局观念,有敢于吃苦的精神,真正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次,开放教资报考条件对企事业单位来说,增加了对人才的选择权,从“十里挑一”变为“百里挑一”,促进人才精英化。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压力的增大会促使其更加积极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对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以提升竞争优势也尤为重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对教师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高校来说,高校对储备教师的培养也应在夯实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健全实习制度,增加实习机会和实习周期。让其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从
而提高储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对此,教育与体育学院教授徐红表示,近年来,省培计划的全面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也是一门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历练,不断成长,调查显示,教师的专业水平70%是职后形成的,只要热爱教育,那么通过在职培训和自我提高,完全可以弥补缺乏专业教育的不足。”现已从事教师岗位的15级文案专业毕业生谢银莹提到:“在真正走上教师岗位之前,省培计划的训练让我更加明白应该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再者,教资事小,教育事大。教师应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如果一味追求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而忽视道德要求,教育危机可想而知。不少校园事件的发生,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老师并不合格,这对教育行业是不小打击。因此,高校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理应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使其在教育工作中能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成为有“能”更有“德”的教育工作者。
  最后,大学生对教资的“狂热”,除了反映就业形势严峻之外,更多体现了大学生群体对未来的迷茫和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多个证就多条路”“技多不压身”“证书越多越好”等社会舆论一直都在影响甚至提高高校学生的考证热情。在社会舆论和父母的压力下,本就迷茫的大学生更容易失去自己的判断力。大学生处于学校之中,社会经验较少,对未来的信息了解不足。对此,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利用高校教师广博的知识面和丰富的人生经验,通过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加以正确的指导,做学生的引路人。同时,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择业意识,引导学生从“盲目考证”转为“术业专攻”。
  从“注册会计师证”“心理咨询师证”到“教师资格证”,证考得越多就一定好吗,笔者认为不尽然。通过考证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固然没错,但如果盲目考证,忽视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此类行为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小失大,得不偿失。调查显示,80.3%的学生会利用上课时间复习考证资料,14.1%的学生甚至会因为考证而请假或逃课复习。且很多大学生考证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只重证,不重质。从教资来说,多数同学是通过一个月甚至半个月的“速成”通过,只背重点,对教育知识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空有证书,但对于与之相匹配专业知识和技能一概不知。试问,这样考取教资的同学,你敢让他走上讲台吗?
  《意见》 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承担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任务,更承担着传播文化、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教师资格证只是成为教师的“敲门砖”,报考同学必须明白,从“教资”到“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