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




  “机难离身”的现状可反映出大学生群体已经无时无刻不被互联网所包围。在网络规则不断完善的当下,与大学生“经常碰面”的网络谣言仍旧“遍地开花”,网络诈骗仍如“雨后春笋”、不良网贷仍然“星罗棋布”……大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初步成型的阶段,一定要在心里留下底线,即互联网非法外之地,照样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大学生面对网络信息,要不轻信且不传谣。在QQ空间、朋友圈、微博、微信群、贴吧等网络平台,信息只需要一点击,就可以被轻易传播,是非真假难以判定。大学生如果遇到非正常事件,如大批警察聚集、社会人士闹事等,应该保持镇定等待官方消息,而不是随意猜测和揣度,更不能轻易在网络平台上跟风,这样只会让事实真相离本真越来越远,小事件到恐慌事件的转换往往就是一个随意的点赞和转发。若因此造成严重后果,传谣者则会受到法律制裁。
  大学生不应利用网络进行诈骗,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以防被骗。虽然网络实名正在不断落实,但由于网络的隐蔽性、空间的跨越性、资金难追回等特点,骗与被骗的案例一直不断出现。在大学生返校归家、考试发论文时,经常会遇到利用其心切心理来施以“方便”的“好心陌生人”,但天上掉馅饼的概率太低,笔者建议大家寻求正规渠道的正规途径,以防被骗。此外,盗号后让熟人帮忙充话费、转账,或者扫码领钱、商家退款,抑或假称学生出事让家长汇款的案例不胜枚举。这时,大学生首先要明白,网络诈骗与线下诈骗同罪,要守好法律底线,做文明冲浪者。同时,大学生更要擦亮慧眼,使自己和家长一齐保持警戒心,只要涉及私密信息、金钱往来,必定要用语音、视频或其他方式仔细核实。
  大学生遇到资金困难,应先向父母、老师求助,而非是不良校园贷。不良校园贷打着法律擦边球,条款隐蔽不明晰,利滚利高到令人震惊。大学生社会征信经验少,又一般是无收入群体,不仅难以发现条款漏洞,还易导致雪球一般的利息难以偿还,最后酿成悲剧。媒体报道中,还不起校园贷而自杀的案例时有发生。当然也有当事人选择报警,但报警只可以保护其人身安全,并不能让其不为自己的行为买单,最终,还是得靠父母的血汗钱来还债。正如上文提到的Z生累计欠贷80万的案例,我校保卫处处长崔青山就此评价说:“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网络诈骗。他们会营造各种各样的骗局、陷阱从而使学生受骗。”
综上所述,大学生应该主动了解有关网络安全的各方面知识,提高自身警惕性,做到文明上网,不受伤害。同时,校方也应该加强相关教育与宣传力度,以深化学生的认知。网络安全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只有各司其职地为治理网络乱象、净化网络环境出力,网络才能天朗气清,网络才能成为辅助大学生学习的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