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电院,我人生的最后一个梦想
———读董卿《朗读者》有感暨纪念院学生记者团成立15周年
简短说明
武汉电院,我人生的最后一个梦想———读董卿《朗读者》有感暨纪念院学生记者团成立15周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次见面时的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引自《朗读者》这是我初见《朗读者》,寥寥几句话如烈日当头的一顺瀑布,醍醐灌顶;如广阔草原的成群奔马,风驰电掣;如寂静黑夜的悠扬音律,动人心弦。在我的印象里,最深刻的应属林徽因的遇见,与诗人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次见面时的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引自《朗读者》这是我初见《朗读者》,寥寥几句话如烈日当头的一顺瀑布,醍醐灌顶;如广阔草原的成群奔马,风驰电掣;如寂静黑夜的悠扬音律,动人心弦。在我的印象里,最深刻的应属林徽因的遇见,与诗人徐志摩的康桥之恋,期待旧梦归来;携建筑大师梁思成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让学界泰斗金岳霖的痴心不改,守候一生。我的人生经历了工、农、商、学、兵、政、党,而最后归属在武汉电院,虽已桃李满园、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但还是感慨有之。
镜头一:选择有“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西楚霸王项羽,选择了虽败犹荣、虽死犹生;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选择了任何困难都锁不住一颗向往伟大的心灵而顽强地走完不幸的一生;有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亚伯拉罕·林肯总统,选择了拯救联邦和结束奴隶制度的伟大斗争,实现国家统一。
如今时过境迁、日新月异,活着不再只是为了活着,而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生于农村的我,当初为了生存选择了当兵;转业后,也为了尽快找到生存的地方,去了工厂;后因文字改变了命运成了政府官员;而最终,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后一个梦想:工、农、商、学、兵、政、党中的“学”,选择了教书育人的高校———武汉电院的“育人梦”。
从2001年11月进校后,一干就是近20年,而且在这一岗位一干也是18年之多。偶尔与同学、朋友畅聊,聊到工作时,有人羡慕也有人不屑,羡慕我是“桃李满园”很有面儿的工作,不屑我是好好的政府官员不当,跑到学校图个啥、说我脑子进水了。
如今放眼望去,时代变化之快,隔世之感油然而生,天一亮大街上行色匆匆的人群赶向各自的工作场地,直到天黑路上依旧是川流不息想争分夺秒尽早回家的人,变迁节奏之快让多少人无法喘息、夜不能寐。
我的选择,是以“德高为范、技高为师”为宗旨,在武汉电院校报编辑部这一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千篇一律的工作,收获乐此不疲的硕果,不忘初心。不忘对工作、对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扎稳打;不忘对物质需求的知足常乐、对精神需求的如饥似渴;不忘对工作兢兢业业,在浮躁的大环境里静下心来将有生之年与炙热之慎用献给工作、献给学生。
如今都说学历是踏入社会的第一块砖,能力是改变人生的钥匙。但在此之前,久到可能从我们呱呱坠地时起,就已经开始对人生做出各种选择了,我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其他,而在于如影随形的选择。
镜头二:礼物欧阳修在《梅圣俞寄银杏》里有“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礼物的价值往往不在于价格而在于心意,有多少种爱的表达,便有多少种礼物。也许是解燃眉之急的甘露、也许是漫漫长路上的陪伴、也许是踏上歪路前的一剂强心针。
“老师,节日快乐!”这也许是句常见的祝福,但对我来说,可能每天都会对朋友、对学生说一句:天天快乐。我常说节日不必局限于日期,只要快乐每天都是在过节,请学生吃顿饭、陪学生去找工作、在学生沮丧时鼓励、在学生为难时支持……。我为学生做的每一个努力,都是我这生中最好的礼物。
“老师,有空没?我想找你聊聊?”这样的短信、这样的QQ留言我经常收到。但偶尔收到或接到学生记者团不善言语的学生发来信息,我会很诧异的回道:“你有事吗?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接着就象父亲对待子女一样的促膝谈心,以解学生不惑。
这些年来,我以办公室为家,不说天天这样,也可说时时这样,我把学生全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学生过生日,我祝福;学生患病,我看望;学生有难,我支助;……诗囚孟郊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仙李白有“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于朋友用心、用情、用意才是最可贵的礼物,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你是否还能静下心来感受到这无形之礼丝丝的甜?
镜头三:青春《朗读者》里,邀请了很多年迈的老艺术家,在他们对昔日的往事回顾和绘声绘色的朗诵时,从他们的脸上看到的是幸福、是满足、是热情、是澎湃,青春不再是小年轻们的专属词,它将活力渗透皮肤融入血液。早晨公园里打太极的老大爷,举手投足之间铿锵有力、见招拆招;午间老年大学里的“学子”们吹拉弹唱有模有样,欢声笑语从未停歇;傍晚广场里成群结队的广场舞大娘喜笑颜开的学习动作,随音乐翩翩起舞。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淘宝年薪40万招聘60岁以上老人任职淘宝资深用研专员,总共收到3000多份简历,其中83岁的李路是初选结果中年纪最大的一名,她有6年淘宝网购经历,退休后便开始学电脑,三四年前开始使用智能手机,她说只要经常学习,就不会被时代淘汰。62岁的黄其伟,堪称“技术小鲜肉”:他为了介绍自己,精心制作了一个PPT,格式优美,逻辑缜密,“要是没看完,可以扫二维码继续看的。”
“人有追梦之权利,无论年龄之长幼”,相比这些青春驻足在岁月里的老人,让我无地自容,多少年轻人怕吃苦、怕学习、怕竞争、怕失败,站在大好青春的光芒里却躲在负能量的阴暗中。雨果曾说过:“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若不想青春褪色,便拾起勇气迎难而上。
《朗读者》一系列主题里,是回顾过去和向往未来的一个合辑,我们不仅有诗歌、有远方还有回忆与梦想,有一切的开始来自第一次遇见、有一种力量与希望叫做陪伴、有打破平静的岔路口选择、有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勇气,在如今包罗万象的影视节目和书刊中,我想对《朗读者》说:“武汉电院,我实现了人生的最后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