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国志 挑战且前行

记湖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比赛一等奖团队





  2019年湖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基于组合式柔性拦截的公铁路智能限高防护架”项目荣获一等奖。大赛以“科技创新志青年报国行”为主题,全省77所高校,共810件作品参加了本次比赛。经过遴选,共有69所高校的369件作品入围终审决赛。我校5件作品在现场参加了终审决赛,经与本科院校学生同台竞技、激烈角逐,我校“基于组合式柔性拦截的公铁路智能限高防护架”项目获得省赛一等奖,团队成员分别是来自我校机电1703班张世豪和王云飞,城轨1701班陈子荣和劳思场,以及城轨1704班范警强。这一路走来,是无数力量的凝聚在采访的过程中,获奖的几位同学都多次提到感谢指导老师与学校的支持,“在项目的研发到实现过程中,离不开学校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帮助。在比赛的准备阶段,指导老师艾佳和郭艳艳老师充当了引路人的角色,为团队提供了许多参考思路。在经过队员们的讨论之后,最终选定了《基于组合式柔性拦截的公铁路智能限高防护架》作为主题。陈子荣提到,这个顶目的想法来自于去年武汉一双层巴士撞上限高架被削顶这一交通事故。这是指导老师提供给他们的参考思路之一,在他们第一次听到这个想法后,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着手开始研究创新。当然,建立模型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他们针对两套不同的方案进行了全方位评估,通过运用大数据的分析才最终才确定了方向。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学校不仅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也专门为他们团队提供了一间教室专门进行创新研究。
  “记忆最深刻的事情,大概是3D打印实物环节吧。”很多队员回忆起当时的情况都还有些不能释怀,“当时我们在3D打印机前摸索了七个多小时,然而就在快完成的时候断电了,七个小时的心血付之一炬,还得从头再来,那一夜所有人都没睡,轮流守在3D打印机前,生怕再出现半点事故。”随后负责创新设计的王云飞向记者介绍了3D打印技术,他表示虽然在建模期间出了点小插曲,但是总体还是很顺列的,很感谢学校为他们提供了设备,极大地缩短了建模时长。这一路的开始,是敢于尝试的火花“公布比赛成绩的时候正是凌晨一点。但是我丝毫没有睡意,一直在等待着成绩的刷新。当我看到我们的团队拿到一等奖这个消息,激动得一整晚睡不着。”负责技术设计的张世豪形容自己得知团队获得一等奖时的心情。最初参加“挑战杯”的时候只是抱着试一试,挑战一下自己的心态。但是经历过将想法变成理论,从理论化为实际中的重重困难后,这个团队明白了“迎着困难向上,才是挑战杯呀!”正是这种敢于尝试的心态让队员之间产生了更好的化学反应,每个人都最大程度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最终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一路走过来后才发现,最紧张的时候反而是听到自己获奖的时候。”队员们这么相互打趣。这一路成长,是不忘初心的延续从校赛到省赛的经历,队员们提到最多的就是不断挑战自己的初心。张世豪提到,在参加校赛的时候完全就是自己摸索,老师会提供建议和问题,队员们需要自己运用相关的软件模拟模型的运行效果,自己克服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时候当自己生活的琐事,部门的基本工作会和比赛的发生一定的时间冲突。但他们都想尽了办法去做自行调节,寻求别人的帮忙。“找人帮忙也是个技术活,没有人愿意平白无故的做多余的工作,只能换班,一切以比赛和团队为主。”在比赛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用模拟应用软件测试模型,熟练地用大数据调查,学会如何更好的与队友沟通,明白了团队协作的意义。
  “虽然没想到自己能获得这么好的成绩,但是既然走到这一步,我们还想走的更远。”张世豪回忆起决赛的赛场,见识到华科、武大的作品后,他们对待挑战杯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挑战杯不是为了让人看到与更优秀者的差距后知难而退,而是为了向自己,向更优秀的人看齐并发起挑战,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在省决赛的答辩环节,评委们也为他们指出了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他们正在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查漏补缺,不久的将来,希望能站在国赛的舞台上,与全国各地的高校同台竞技。
  也许这就是挑战杯的精神,不断挑战,不断进步,我们也预祝他们能在国赛的赛场上交出令自己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