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峰:十年耕耘 播种科学希望

2018年6月,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颁发第一届RHIC/AGS杰出贡献奖,授予在博士毕业十年之内,并在RHIC、AGS等装置做出过杰出理论或实验研究的青年研究人员。全球11名获奖人选中,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时年仅35岁的罗晓峰是国内唯一获奖的科研人员,表彰他在STAR实验通过首次测量净质子分布高阶矩对RHIC能量扫描中寻找QCD相变临界点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这一奖项背后,离不开他在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研究领域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
兴趣领航 圆儿时梦想
“儿时的梦想有点儿老套,就是长大当一名科学家。”读科学家传记是罗晓峰儿时的一大爱好。科学家们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故事深刻影响了孩童时期的罗晓峰,也在他心中埋下了科学的种子。初中时,罗晓峰就开始自己在家捣鼓实验,用硫酸铜、碳棒装置观测电极吸附现象;用纸片和纸团研究空气阻力。
2002年高中毕业后,罗晓峰进入被称为“中国科技英才的摇篮”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就读于近代物理系。伴随刚进入大学校园产生过的一丝懈怠,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在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尖子生中其实并不突出,科学家的梦想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幡然醒悟后,他开始了一个人的自习道路,除了上课就是自习,晚上十一点才回到寝室睡觉,这样的日子逐渐成为了他大学生活的主旋律。
四年如一日的自律让罗晓峰在本科毕业时获得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博连读的保送资格,并于2009年成功进入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接受为期两年的联合培养。期间,他加入了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RHIC-STAR实验组,专注于高能重离子碰撞中探索强相互作用物质相结构、寻找QCD临界点的实验研究。QCD相变临界点的实验确认将是研究强相互作用物质相图的里程碑,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从2009年开始,今年正好是做这个方向研究的第十个年头,由于它的重要科学意义,未来仍将是国际物理学研究的前沿热点。”罗晓峰打算带领团队继续沿着这个方向做下去。
科研求学之路并不平坦,面对陌生的环境、新的工作伙伴,语言是罗晓峰留学时遇到的第一个挑战。为了更快的融入环境,罗晓峰主动和外国同事聊天,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听报告的时候除了学习前沿的专业知识,也有意识地给耳朵做语言训练。留意演讲者的语音语调,不断去纠正自己的发音。”敢于试错、踏实勤奋的科学精神对语言学习也大有裨益。很快,语言不再成为障碍。
采访时罗晓峰时,他随手在白板上画出了加速器以及STAR实验探测器的结构图。“RHIC是一个很大的加速环,在圆环中通过电磁场加速带电重离子到非常高的能量后发生对撞。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它们会转化为质量,以粒子的形式发射出来,在探测器中留下信号并被记录下来,这些是我们高能物理实验要测量和搜集的重要实验数据。”罗晓峰对自己研究工作的热爱溢于言表。
无论是求学还是科研都是比较苦的过程,想要坚持下来,就得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由于重离子对撞实验是24小时运行,实验员们值班采集实验数据需要三班倒,有时候值过通宵班后还得赶去开早上的例会。做数据采集协调人时还需24小时待命,一整个月的时间几乎全泡在实验室里面。
在选择从事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研究时,他的家人也有过担心,觉得核物理研究和核辐射有关,可能会影响健康。罗晓峰耐心跟家人做工作,解释实验时会做好防护,这才获得了家人支持。被问及为什么能一直坚持做基础物理研究,罗晓峰告诉记者,兴趣驱动很重要。
不为“帽子”迷了眼 脚踏实地做学问
2011年,为了继续博士期间的研究,罗晓峰来到我校做师资博后,期间获得物理学院首个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2013年被聘为物理学院副教授;2016到2017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1年,2019年是他加入物理学院的第8个年头。
当前,他作为德国FAIR-CBM实验华中师大组负责人、美国RHIC-STAR实验整体关联物理分析组联合召集人,已发表学术论文47篇(4篇为实验合作组主要作者文章),其中包含Science1篇,特邀综述1篇,PRL2篇,PLB4篇,PRD1篇,PRC11篇,总引用1650余次,其中4篇为ESI高被引文章;与美、印合作者确定出QCD相图的标度,被英国知名科学网站PhysicsWorld评为“2011年度国际物理十大突破”;2012年获“晨光杯”中国高能物理协会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2015年被邀请在高能核物理领域权威国际会议“夸克物质”上作实验综述大会邀请报告;2018年获第一届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RHIC&AGS杰出贡献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各一项,作为骨干成员参加科技部“973项目”2项、基金委重大项目、中德国际合作项目、海外学者合作项目各一项。
罗晓峰说,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团队合作以及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他也一直提醒自己排除干扰,避免在各种奖励和人才项目申请中迷了眼,保持积极乐观,回归科研和教学本职,脚踏实地做事情,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技能。“多到国际赛道上竞赛,而不囿于自己的小圈子里‘玩’”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华师物理学院粒子物理研究所是国际高能核物理研究的重要基地,培养了大批核物理人才”。罗晓峰很感谢学校和学院长期以来对他科研、生活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未来在学校以及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力争打造出一只创新团队,保持我校在该研究方向的领先地位,并进一步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治学要保持好奇心,探寻问题的根源,同时要脚踏实地,保持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不得掺半点虚假。”罗晓峰一直如此勉励自己。
坚守教师岗位 播种科学希望
早在学生时代,罗晓峰便获得过一个“题王”的绰号,因为理科成绩突出,他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同学们解答问题。走上教师岗位后,除了指导研究生,他也承担着本科授课工作,被学生围在中间解疑答惑,也成为他工作中的一种常态。
课堂上,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教授专业课时,他会引导学生重新推导已经学过的物理概念,强调不光要记住公式,更要真正理解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人不能懒惰,要走出舒适区,保持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逼自己去开动脑筋想事情,从而形成习惯。”“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都只有24个小时,要利用好时间。”是他常对学生们说的话。
鼓励学生们勇攀科学高峰的同时,罗晓峰也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多年研究心得,罗晓峰深知,科学工作,特别是现代大科学装置林立的时代往往需要通过团队协作才能完成,因此他十分注重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遇到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的学生,他会多方面了解情况,主动和学生进行谈话疏导,为他们提供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锻炼交流、合作能力。目前他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十余名,其中4名博士生先后获得国家留基委资助,赴海外联合培养。
“当老师要守住三尺讲台,我才刚起步,路还很长。能够平淡坚守就很好了。”罗晓峰时常会给他的学生讲起先辈科学家的故事。这些故事影响过他,现在他也希望以同样的方式将科学的种子播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