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勤学:功不唐捐 玉汝于成

作为一个高颜值的“80后”青年学者,刘勤学不仅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更是很多学子喜欢的好老师。
从金融到心理学
刘勤学本科就读于北京一所高校,攻读金融专业。这是一个让很多学子向往的专业,毕业之后就意味着高质量生活,但刘勤学却毅然放弃了。大三时她跟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姐聊天。学姐说心理学可以帮助很多人,她便心动了,决定跨专业考研,目标是北师大的心理学。勤字当头,刘勤学的目标实现了,师从著名心理学者方晓义教授。
不是科班出身,刘勤学到北师大后学习非常刻苦。她心里清楚,其他同学基础好,专业能力强,要想超越只能“勤学”。此外,金融投资追求的是眼光敏锐、逻辑严密、注重规划,这些思维方式都有利于刘勤学对心理学的钻研。功不唐捐,刘勤学说,每个人所学的东西都是有用的。即使专业不同,但思维方式、认知体系等都有共通之处,可以相互促进。
硕士期间,刘勤学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到了科研上。由于她学业和科研的综合表现突出,在导师的推荐下,申请了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刘勤学开始独立做项目、带团队,一天十几个小时泡在实验室里,成为她的生活常态。
刘勤学很早就确定了网络成瘾的研究方向。导师方晓义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始网络成瘾研究的团队之一。在导师指导下,刘勤学科研进展较为顺利,在博二就获得了教育部首届博士生学术新人奖。同时,在早早地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数据收集工作之后,刘勤学作为访问学者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访学。宾大的医学院是出了名的任务重、压力大,但她看到的却是深夜熬夜学习的认真和课堂上激情洋溢的讨论。
去非常有名的沃顿商学院交流旁听时,刘勤学同样感受到了大家对求学的热情和对科研的严谨。她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有持久性的产出。这一段访学经历也让刘勤学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让她在之后的疲累的时候,总是会想起,那些黑夜里仍在灯下埋头苦读的人。
研究成果被多次引用
硕士期间,刘勤学就开始研究网络成瘾问题,是这个领域最早研究的学者之一。目前,她是我校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湖北省社科基金等多个项目,出版《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团体治疗》《青少年在线社会沟通与行为:网络关系的形成》等著作,在国内外一流期刊发表了50多篇高水平论文,参编多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她还担任湖北省心理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家咨询师,曾获朱智贤心理学奖等奖项。
刘勤学的研究聚焦在网络成瘾领域,从网络成瘾的影响机制到预防干预,均有涉及。她整合自己的研究思路和以往研究结果,与小组成员一起提出了网络成瘾的CST理论,即网络成瘾的满足补充模型,该模型从个体的内在动机角度,强调网络在个体的心理需求满足过程中的补偿作用。目前该模型为国内少数发表在国外一区期刊并获得同行认可的理论,被多次引用介绍。她还积极探索网络成瘾的干预模式,首次提出家庭团体干预模式应用到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中,通过在网瘾基地、青少年和家长群体中的实践应用,逐渐形成了标准的干预手册和方案,具有很好的推广实践价值。
目前,刘勤学科研的最新进展是将网络成瘾扩展到智能手机成瘾行为,关注手机使用及成瘾对个体的影响,尤其聚焦认知层面可能的损害。在该领域,她开发出了目前国内第一个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测量量表,完成了该领域的第一个系统性综述,对智能手机成瘾的内涵界定、亚类归属等重要问题作了探讨,目前是该领域下载和引用量的最高的文献。
基于其网络成瘾和智能手机成瘾领域的研究积累,刘勤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研究方向,并带动其所在的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诸多青年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对这一问题感兴趣,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每一堂课都是新的
在北师大求学的几年,刘勤学对教师职业有了深刻体会,导师方晓义教授的儒雅亲和以及北师大心理学院诸多德才兼备的老师们都让她重新定义了何谓教师。在这些老师们的影响下,她爱上了三尺讲台,爱上了传道授业解惑。
刘勤学讲授的课程很多,比如《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学基础》《学校心理辅导教学论和教学技能》等本科生课程;《网络心理与行为研究》《家庭治疗》等研究生课程。此外,她还参与了《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心理学基本问题研究》等多个导师组课程。
心理学院实行的是小班教学,每个老师上课都很多。刘勤学上课最多的时候是一个学期同时上六门不同的课程,其中有本科生、研究生,还有七校联盟的辅修课、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在线教育课。
无论讲多么熟练的课,刘学勤每次都要重新备课,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的内容加进去。不仅如此,刘勤学还经常探索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创新。在《发展心理学》这门课上,她发现这门课理论性强,知识点庞杂,学生学起来有点吃力。于是,她基于国外的教学经验,把虚拟养育的实验思路带到该课程中来,自己开发虚拟养育的平台系统,后来在学院和学校教学经费资助下,经过三年多的开发筹备,完成了虚拟养育系统的初步构架。该项目后来被评为2018年教育部评选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项目。
喜欢与学生交流
刘勤学非常认同爱因斯坦的教育观念: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通过这股力量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行动的人,并解决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多年来,她一直坚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心理学的思维体系以及健全健康的人格。
心理学院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科研小组,籍此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目前刘勤学在组学生有20多人,本科生占到一半以上。她非常重视对本科生的培养,她组内的本科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能够保送或者考上研究生。2012年至今,90%以上的本科生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对于研究生,刘勤学更重视培养他们的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进行开创性的探索。
刘勤学认为,如果人的一生中,能有机会让其他人,因为你的出现从而改变了人生轨迹,是非常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因此,她非常珍惜自己在课堂上以及平时和学生交流的机会。只要是学生有疑问,不论是课堂上,还是私下的交流抑或是求助,她都会尽量解答。刘勤学说,看到学生成长,是她作为老师的最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