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贤毕至 精彩纷呈
—“新时代中国声乐教学与专业建设论坛”在我校举行
本报讯(通讯员 刘恋)由武汉音乐学院主办、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承办的“新时代中国声乐教学与专业建设论坛”,于5 月 16 日至 19 日在我校隆重举行。全国 11 所独立设置音乐学院的 40 多位声乐学科专家、学者代表齐聚江城,围绕“新时代中国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新时代中国声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中国声乐专业主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新时代中国声乐专业建设”等议题,以学术研讨、专题报告及师生专场音乐会等方式,进行全方位学术交流与教学成果展示。国内主流媒体跟踪报道,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贵州、湖南等地高校声乐教师与会观摩,新华社专题新闻浏览量超过 140 多万。
一5 月 17 日上午 9 时,论坛开幕式在武汉音乐学院滨江校区办公楼会议室举行。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康凯,武汉音乐学院院长胡志平教授、副院长李幼平教授,全国 11 所音乐专业院校声乐学科专家、学者及学生代表,武汉音乐学院部分综合类高校声乐专业教师,武汉音乐学院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新华社、《音乐周报》、《湖北日报》等新闻媒体记者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由李幼平副院长主持,胡志平院长致辞。他表示,为及时总结、交流声乐专业人才培养经验,探索新时代中国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声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推进新时代声乐专业建设与发展,武汉音乐学院结合一流学科、一流本科暨一流专业建设需求,特举办本次论坛。他对 11 所音乐学院的支持表示感谢,对 60 多位师生的莅临表示欢迎,并期待此次活动为专业音乐院校声乐教学和专业发展搭建良好平台,促进新时代声乐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康凯副会长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他强调,声乐艺术及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和教育部的工作部署,全方位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人民奉献艺术精品。学术流派之间要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相互包容,形成具有中国气派的声乐教育体系。要紧紧把牢思政教育关,发挥音乐的思政教育功能,在注重自身专业建设的同时,走向社会、普及大众,用艺术推动健康生活。”
二哈尔滨音乐学院曲娜、谢艳丽、张渊春、栾岚,上海音乐学院李秀英、赵勇、沈辛怡、刘博,沈阳音乐学院刘辉、杨立军、张策、李优,四川音乐学院谭学胜、江向东、杨俊、戴鹏飞,天津音乐学院赵振岭、刘庆华、苑璐、王乙婷、张曦,西安音乐学院陈勇、王颖、刘威、张一舟,星海音乐学院杨岩、严冬、陶英、柏林林,浙江音乐学院王维平、张蓉、许红霞、方远、陈果贝,中国音乐学院顾晓丹、郝苗、李琳,中央音乐学院谢天、石琳,以及武汉音乐学院声乐专业负责人,在两天的研讨会上充分交流了声乐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
“如何紧扣新时代发展要求培养声乐专业人才?中国声乐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是什么?中国声乐专业主科课程的质量标准是什么?这是音乐学院声乐教学面临的共同问题。”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幼平认为,11 所独立设置音乐学院的声乐人才培养,代表了中国专业声乐教学的最高水平,需要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等各个层面,明晰责任、明确任务,全方位推进新时代中国声乐教学与专业建设。沈阳音乐学院原院长刘辉教授提出“新时代、新趋势、新格局、新认识、新目标、新任务”,认为面对新时代新趋势,要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内容,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不同的办学目标。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副书记顾晓丹认为,声乐教学的职责在于搭建审美体系,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副主任李秀英教授则认为,声乐教学需要继承传统、研究传统、多维思考、谨慎创新。在课程实践方面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她还认为中国当下声乐教材亟待进一步规范与更新,在巩固坚实基本功的前提下,中外作曲家的现代声乐作品应在教学中有所体现。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党总支书记、主任江向东教授介绍,四川音乐学院探索新时代中国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尖子生培养制度,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高质量声乐人才。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副主任谢天副教授指出,当下中国歌剧事业正处于上升阶段,要注重声乐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培养中国的一流歌剧人才。
星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教研室主任柏林林教授介绍,星海音乐学院目前已将声乐系划分为声乐歌剧系与民族声乐系,并相应调整、更新了课程设置。为了传承更多的方言民歌,未来该校会设置更多岭南地区特色课程。星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副主任陶英教授认为,星海音乐学院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唯一一所音乐院校,将会搭乘发展与建设的快车,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优质资源。四川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主任谭学胜教授表示,该校充分发挥四川独特的地理位置,发展藏、羌、彝文化和川剧等特色音乐,形成了区域一流的四川特色声乐文化。他提出“走出去,走进去,引进来”理念,即“能力走出去、作品走进去、方法引进来”。浙江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研室主任许红霞副教授介绍,该校民族声乐系最大优势在于拥有一支非常年轻的教学团队,目前以“请进来”的方式为主,力图从国内外各个音乐学院汲取养分以加快自身发展。浙江音乐学院声歌系美声教研室主任张蓉副教授介绍了该校正在排演的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和《雷雨》,并交流了主科课程教学大纲、尖子生培养方案。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主任赵振岭教授表示,天津作为北方曲艺之都具有高质量的传统资源,曲艺、戏曲进课堂,推动了该院民族声乐系的课程建设。天津音乐学院声歌系声乐教研室主任刘庆华分享了近年的教学成果,介绍了该校歌剧排演经验及近期与中央歌剧院合作的《图兰朵》和原创歌剧《岳飞》的排演情况。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陈勇教授指出,学院对传承陕北民歌给予了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他提倡应发挥地域优势,做好原汁原味的地域声乐展演。哈尔滨音乐学院声歌民歌联合党总支副书记曲娜概要介绍了该校建立以来的基本情况,她表示该院目前正计划实施艺术实践周、开展地域特色声乐专业建设。
星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杨岩教授总结发言。他指出,武汉音乐学院为声乐教学与专业建设搭建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齐聚一堂共谋发展,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由衷期待“论坛”成为周期性定期举办的学术平台,持续不断地为新时代中国声乐教学与专业建设做出贡献。
论坛的最后,主持人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余惠承教授倡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声乐一方面借鉴西方声乐教学体系,一方面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培养了众多高水平、高质量人才。进入新时代,面对新要求,11 所音乐学院作为中国声乐专业教育排头兵,有责任担当重任,共同探讨中国声乐教学与专业建设,引领中国声乐教育发展方向。”
三
作为论坛系列活动内容,两场声乐教学成果展演———学生专场音乐会和教师专场音乐会,分别于 17 日与 18 日晚19:30 在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精彩举行。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 11 所音乐学院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各一名师生,放歌江城、一展风采。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副系主任,美国林肯中心纽约歌剧院最佳女主角奖、第 66 届艾美奖获得者李秀英,为观众带来了一首选自歌剧《梅菲斯托菲莱》的咏叹调 《前天夜里,我的孩子》。李秀英教授细腻而深情地表演,准确地诠释了歌剧女主角玛格丽塔的内心情绪,展示了世界级歌剧表演艺术家的歌唱魅力,在现场观众强烈的喝彩声与要求下,临时加唱歌曲才走下舞台。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青年教师,德国德累斯顿森帕歌剧院驻院演员,瑞士苏黎世歌剧院青年独唱演员石琳,为观众献上了歌剧《灰姑娘》选段《不再独自坐在火炉边悲伤》。石老师的演唱优美、欢快,用精准细腻的歌声,将富有强烈对比情绪与绚烂音型的咏叹调处理得完美无瑕。四川音乐学院教授、民族声乐系主任,第八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专业组第二名获得者谭学胜,为观众演唱了陶嘉舟的《成都小吃人人爱》。谭老师的演唱生动鲜活,诙谐地道的四川方言,将观众们带到了成都小吃的美食世界。操奕恒、贺磊明、栾岚、张渊春、赵勇、李优、刘博、杨俊、王乙婷、苑璐、王颖、刘威、陶英、柏林林、许红霞、方远、李琳、郝苗等 21 位明星教师,用 20 多首中外著名歌曲与歌剧选段,在展示中国声乐专业教师高超表演能力与一流水平的同时,为江城观众带来了音乐的饕餮盛宴。
四
此次论坛的大师公开课、专题学术报告,分别由石倚杰、顾晓丹、刘辉和杨岩等专家、学者主讲。他们或从发声技术、演唱方法、歌曲处理、舞台表演等方面,以现场教学指导的方式传道授业;或从汉语语言、传统音韵、咬字吐字等方面,阐释字正腔圆的中国声乐语言基础;或立足百年中国声乐发展历程,讨论新时代、新趋势、新格局、新认识、新目标、新任务,呼吁站在对传统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去学习、发展中国声乐艺术。
经验交流畅所欲言、大师讲座气氛热烈、成果展演精彩纷呈。与会代表纷纷表示,由武汉音乐学院主办的“新时代中国声乐教学与专业建设论坛”,不仅使全国独立设置的 11 所专业音乐学院声乐学科负责人相聚一起,而且使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等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欢聚一堂,并且围绕着同一个话题,进行了着眼实际、直面问题的交流与研讨。这是推进中国声乐体系化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期待并坚信这样的论坛,一定会成为经常性、周期性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