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畲乡的三代民大人

    编者按:在浙江丽水市,有这样祖孙三代人。从上世纪50年代起,他们延续了与中南民大数十年的缘分。他们求学民大,来自畲乡,又回到畲乡,用共产党人的炽热情怀,用自己的不懈奋斗参与并见证了家乡的发展,为民族地区的繁荣昌盛贡献了民大人的力量。


    2001年9月,来自浙江丽水的畲族小伙儿蓝青,踏入中南民族大学(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推开4年本科学习的大门。离乡千里,这所南湖之畔的美丽学校于他却并不陌生。

    时间回溯到1984年,蓝青母亲雷萍进入中南民族学院干训部党政管理系学习,而1959年入学中南民族学院预科班的姑婆蓝梅英大概不会想到,家族中人与民院的缘分竟会延续近半个世纪。

    母亲雷萍1986年毕业后,曾任丽水市(县级市)纪委常委、监察局局长,中共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等多个职务,于2018年退休。

    蓝青现任浙江丽水市莲都区丽新畲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曾先后任职于武警杭州市消防支队、武警丽水市消防支队、丽水市莲都区老竹畲族镇等多个单位,挂职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任综合体改处副处长。


从民族地区来:民大精神化为家风


    1959年,蓝梅英进入民院预科班学习,1962进入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曾任浙江省丽水县曳岭中学、丽新中学、苏港中学、丽水商校语文老师。1984年景宁恢复建县,成立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她历任中共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县政协副主席。1987年任丽水地区工会办事处副主任,直到2000年退休。其在丽水教育战线奉献一辈子的先生蓝国运,也是毕业于民院中文系的1963届校友。

姑婆蓝梅英110.jpg

姑婆蓝梅英


    1978年,雷萍参加高考,考取了浙江少数民族师范学校。1984年,雷萍进一步深造,考入民院干训部。班级里都是来自各民族的干部精英,雷萍从他们身上学会了如何与别人交流,如何在民族大家庭里处理好民族关系。因为表现突出,加上开朗的性格,她担任了院学生会的女生部长。1985年7月,她又作为优秀学员代表,到北京参加了由国家民委组织的少数民族优秀学员活动,受到了当时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毕业后,雷萍回到原丽水市政府民族事务科工作。为改变民族地区落后的社会、文化、经济状况,她翻山越岭,想尽办法争取发展资金,引进先进技术,改善生活条件。2002年12月,雷萍调任景宁畲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等职,也是丽水市第一个少数民族女县长。2005年,受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亲切接见。退休以后,她担任丽水市莲都区畲族(文化)研究会会长,与先生一起发挥余热,致力于传承发扬畲族传统文化。

习近平同志接见雷萍110.jpg

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到景宁考察,与时任景宁县县长的雷萍(右一)亲切握手。


    在蓝青看来,在民族地区担任干部的祖辈和父母具有相同的品质,“祖辈、父母从小言传身教,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也教导我学会忠、孝、敬、礼、义。这些家风家训刻在骨子里,是我的一笔宝贵财富。”一家人精神与品质的同一性外化体现在了择校学习的同一性上。

    “姑婆和母亲都曾在民大学习,父母认为我去民大是一种传承,十分有意义。”在母亲的言语中,民院“聚集了许多少数民族学子,校园里有个南湖,环境十分漂亮,在民院学习很幸福。”这是蓝青对民大的最初印象。“母亲求学时,她与父亲分居两地,我也刚刚2岁。从家去武汉乘坐火车用时40多小时,常常买不到票,只能睡在车厢地板上。”母亲来往交通的艰辛在幼小的蓝青心中也留下深刻印象。

    民大4年,蓝青说自己遇到了许多伯乐,加深了自己与家人、学校、民族之间的情感,是幸福的4年。加入电信学院学生会,任学生会副主席,他得到了许多来自老师、学长、同学的帮助,得到学习以外的历练。“从入校到毕业,民院也‘升级’成为民大,我见证了校园的许多变化:双子塔、新校区、博士学位点……”蓝青现在也时常会关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也会与母亲一同参加民大丽水校友会活动。


到民族地区去:致力畲乡脱贫攻坚  


    从民大电信学院毕业后,蓝青曾在武警杭州市消防支队半山中队、武警丽水市消防支队等单位工作8年,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1次,个人获嘉奖5次。如今,转业到地方的蓝青在丽水市莲都区丽新畲族乡担任党委副书记、乡长。根据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102字的“丽水之赞”,丽水市委提出“以‘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实现丽水高质量绿色发展。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扶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任务,蓝青积极响应党委的号召,并凭借其多年来基层工作的经验把各项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但其实,刚从部队转业到基层工作时,蓝青也有许多不适应。“学校的体系,部队的体系和地方上的工作体系基本上是不相干的,要自己在实践中去提炼总结。”就这样,工作初期蓝青总是在不停地做记录,遇到不懂的事情记下来,别人是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也记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再加上部队锻炼出来的超强执行力,蓝青熬过了最初的困难期。

    蓝青的努力没有白费,丽新畲族乡的扶贫“消薄”工作成效显著。丽新畲族乡是莲都区仅有的两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由于地处相对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资金不多,负债、空壳、薄弱等问题一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丽水市经济总量与杭嘉湖等地的差距非常大。虽已全部脱贫,但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增收途径少、增长不快。”出路在哪里?办法在哪里?这是困扰蓝青和丽新乡党委政府的“五指山”。2018年,全省实施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千企结千村、消灭薄弱村”专项行动和全省新一轮扶贫重点村结对帮扶五年行动,蓝青认真研究政策,抢抓机遇,提出“问海借力、内外统筹、强化造血”的思路,即主动对接优质企业,积极争取帮扶结对,统筹财政和结对资金,谋划产业,提升集体经济内生“造血”能力,达到可持续增收的目标。

蓝青和同事乡亲向领导汇报乡村规划110.jpg

蓝青(右三)和村民代表向上级领导汇报丽新畲族乡占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


    “谋定而动,说干就干!”2018年6月,丽新乡山村村与宁波工业投资集团顺利牵手,开启了该村“消薄、脱贫、振兴”的发展之路。山村村利用财政专项资金先后投资20余万元流转土地建成了黄金茶种植基地30亩;投资9万元,建设光伏 16KW;投资35万,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进行提升改造,受益农户65户;扶贫专项补助 25万,硬化农田机耕路960米,3300余平方;在山村、后舒畈两个自然村投资 25 万新建两座农村公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倍数增长。2019年,山村村将宁波工业投资集团结对的100万元资金入股东港小学项目,预计年底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将超过10万元,提前超额完成省里提出的目标。

    让一个村先富起来,是蓝青的第一个成功“案例”,让这个思路模式“可复制”,使全乡9个村都富起来,才是他和全乡干部的目标。乡党委政府明确定位、上下合力、真诚服务、真抓实干。2018年至今,促成了6个企业结对5个村,结对资金达275万元。目前谋划了联建项目——东港小学建设项目,惠及9个村,年均收益率达8%,另外还启动了黄金茶产业发展、光伏发电等项目,有效保障了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在短短一年时间实现了全乡“消薄”,在全区率先完成3年任务,交上了一份高分答卷。

    工科出身的蓝青凭借常年的工作经历总结出了一套扶贫的经验。“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大家一起辛勤付出的结果,也得益于好政策,得益于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更得益于企业的真诚帮扶。”

     “一步一个脚印,不好高骛远,根据组织需要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蓝青对于未来的工作规划只有这一句话。而这简简单单一句话,承载着的是这一位民大人献身基层、改变民族地区面貌的决心和毅力。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力量是无穷的。所谓“传承”,“传”是“传递”,“承”是“承接”,蓝青一家人与民大的奇妙缘分值得赞叹,而更令人称道的是,蓝青和母亲、姑婆都选择了回到家乡,在默默耕耘中践行着民大精神,谋求着自己的踏实人生,裨益着一方百姓的幸福。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