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甘当“蘑菇哥” 科技扶贫闯新路
——我校硕士毕业生张继下乡创业扶贫纪实
硕士甘当“蘑菇哥” 科技扶贫闯新路
——我校硕士毕业生张继下乡创业扶贫纪实
本报记者 陈敏英
11月11日上午,蔡甸区侏儒山街胜洪村贫困户刘国英踏着晨光来到了村里的种植基地。冬闲的地里没有种庄稼,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大棚。他钻进棚里,用手轻轻拨开土上覆盖的秸杆碎,脸上泛起了欣喜的笑容。松软的田土里一枚枚藏着的“宝贝”长得肥硕厚实,那是即将丰收的赤松茸。和刘国英一样在这个种植基地种赤松茸的洪胜村农户有数十人,其中三分之一是贫困户。他们在基地种的这种赤松茸平均亩产能超过5000斤,按现在市场批发价一亩可以卖4万元。刘国英说:“这是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的‘宝贝’。”
引入赤松茸种植,带着贫困村民种菌菇的基地负责人叫张继,是我校系统生物学研究院化学工程专业的硕士毕业生。而他在胜洪村创建的这个种植基地也是武汉首家大球盖菇种植基地,张继希望种“蘑菇”能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新增长点。
“不安分”的创业者
90年出生的张继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九省通衢的楚文化滋养出他敢想敢干,乐于助人的性情。2013年从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的张继又考上了江大系统生物学研究院化学工程专业的研究生,继续从事生物技术工程研究,这也为他后来创业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2016年,硕士毕业的张继进入武汉生命之美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做基因测序的研究员。朝九晚五,月薪稳定的白领工作只做了几个月他就辞职了。“我不想学了7年的专业就这样被简单重复的工作消磨掉,应该趁年轻出去闯闯。”他开始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考察市场,一头扎进了菌菇培育的研究里。2017年1月,张继和同是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毕业的学弟卞国栋以及另一位负责技术的伙伴倪礼顺一起注册成立了武汉缘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做“活体菌菇”养植和售卖。菜市场上的平菇等食用菌产品为了保鲜,摘下后多半会泡水打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对健康的绿色食品需求越来越大,张继初试水的第一单生意就是看准了这部分人群的市场与需求。菌菇培育是他学了多年的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部分,操作起来自然驾轻就熟。张继说,活体菌菇就是把“菌菇包”(培养木及上面正在生长成型的菌菇)卖给消费者,略过了市场上的采摘和泡水、打药环节,更加安全健康。而且带根和培养木的菌菇买回去如果不马上吃,还可以继续浇水生长,有孩子的家庭能让孩子观察菌菇的生长过程或亲自动手参与养植和采摘,是很好的生物实践。几个月下来,公司卖出了几千件“菌菇包”,吸纳了第一桶金。
但“菌菇包”生意不能量产,市场占有量也不太大,张继和合伙人开始探索新的市场和商机。正在这时,倪礼顺在上海的朋友提供了赤松茸的种植信息。“赤松茸”的学名叫大球盖菌,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十大菇种之一,营养丰富,口感嫩滑,市场俏销,在欧洲多国广泛种植。引进到我国后,以前只有在北、上、广、深才能吃到这种美味,供不应求。由于鲜菇一出就销往这些大都市,形成了较为封闭的产、销链条,大部分人尤其是农户对此品种缺乏了解,种植的人不多。2018年1月,张继和倪礼顺一起到上海市郊的一处合作社实地考察,看到10亩实验田里收获的赤松茸产值达到了40万,成为当地农村一个高增长点收益项目,当即决定回来试种。“我是江夏人,小时候看到过周围在成片土地上耕种的乡人的辛劳,在上海考察时就想到武汉市郊的这些村子。赤松茸种植对技术和管理要求高,但对土质要求并不高,如果能和当地联合种植,不仅收益好而且能搞活当地经济,带给农民实惠。”
“开荒种地”下乡扶贫的硕士哥
带着考察的心得,张继回汉开始了赤松茸的本地种植试验和基地筹备。
2018年8月,张继在蔡甸永安试种了两亩赤松茸。在武汉种赤松茸,要克服的一个难题是“高温”。张继说,低温有利于赤松茸生长,但武汉夏天温度高,要在大棚培育赤松茸需要控制湿度、温度,光照,还要注意浇水量和通风条件等。张继和公司的伙伴们一边试种,一边在武汉周边寻找合适的种植基地,以期进行更大面积的养植。我校生科院的领导得知张继正在寻找种植基地,就建议他去蔡甸区侏儒山街胜洪村看看。
胜洪村属于革命老区,全村637户总计2874人,是侏儒山街的第一大村,也是江汉大学对口扶贫的村子,村里现有67户贫困户。我校美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王德顺正带着江大扶贫小组在该村驻村扶贫。胜洪村以前田里种的是藜蒿、甜瓜和水稻,都是些亩产值不太高的农作物,附近村子跟风种植更是拉低了价格。得知张继带着赤松茸技术寻找种植基地,正在思考产业转型、增产增效的王德顺和村委会的干部们非常高兴,积极为他提供了许多的便利条件。该村土地肥沃,环境优良,适合菌菇种植,也符合张继想带着农民一同富裕的初衷。他便把村里的荒地租了下来,雇村民开荒除草,教他们搭棚种菇。2019年7月12日,张继与蔡甸区侏儒街胜洪村正式签订土地租赁合同,将种植基地落户该村,一期总面积28.42亩,主要用于赤松茸、羊肚菌及其他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试验,并和武汉市农科院蔬菜所共建珍稀食用菌示范基地,希望以技术扶贫的方式,带动该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村里来了个城里大学生,教人开荒种蘑菇呢”,一时村民们口口相传着这稀奇事。村民张汉华种了半辈子地,第一次跟着张继学起了种赤松茸。棚子要搭3米高,田土上每垅要细细覆盖30厘米厚、60厘米宽的秸杆碎。8月底下种、45天出菇,期间还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因为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赤松茸的大小和口感,品质不同价格差别就大。张汉华以前没这么精细地侍候过田里的庄稼,却学得干劲十足。“听说这种菇子一亩能卖4万块,和以前的作物比起来,每亩能差出一个‘万元户’去!”想着前景,他脸上就绽出了开心的笑容。
产学结合、科技兴农闯新路
栽培一个新品种需要“因地制宜”,否则就会面临“南橘北枳”的局面。为了让赤松茸出菇质量更好,张继在自己种植研究的基础上,还积极和武汉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专家们合作,将专家团队引进了胜洪村。根据武汉秋冬鲜菇价格高和蔬菜大棚多的特点,基地创新研发出大球盖菇“夏栽秋收”模式,首次尝试在今年8月播种并取得初步成功。错季上市让首批“汉产大球盖菇”每斤批发价高达15元,比以往的价格翻了近一倍,张继也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作“蘑菇哥”。
11月8号,张继又邀请湖北省食用菌界最权威的专家、华中农业大学边银丙教授带着团队到村里的种植基地考察指导,希望让赤松茸的本地种植产量和品质再上台阶。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湖北省农科院、武汉市农科院的专家以及蔡甸区、侏儒山街和我校相关学院的领导、专家们也一同探访了基地。
边银丙教授调查了20多个大棚里的赤松茸(大球盖菇)生产和出菇情况,检查了播种层菌丝长势和覆土层含水量,对培养料配方、整畦覆土、病害预防、菇棚温湿度调控等技术现场作了指导。边教授和同行的领导、专家们对张继能因地制宜,根据武汉秋冬鲜菇价格高和蔬菜大棚多的特点,开发出大球盖菇“夏栽秋收”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是武汉第一个敢在室外温度37、8度的8月份播种菌菇并取得成功的人。用“时间差”赢得价格优势,用高产值农产品代替传统作物,或将成为该村兴农富农、脱贫帮扶的重要思路。边银丙教授说,发展大球盖菇产业符合城市郊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现代设施农业的要求,效益显著,大有可为。
在张继的带动下,蔡甸侏儒山街、江夏法泗街也先后开始试种大球盖菇。
现在,张继又和学校合作,将种植基地作为我校生科院本科学生的实践基地,为学弟学妹们提供专业实践的场所。11月15日,该院2019级园艺专业的新生们在班主任万何平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张继的种植基地,实地了解赤松茸的开发、种植、生长情况,并在基地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体验了赤松茸的采摘、清洗和包装完整流程。学生们反映,将专业与实践相结合是很好的锻炼,收获良多。
张继说,第一批赤松茸是通过白沙洲、四季美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微商平台售卖的,下一步他将积极开发销售渠道,希望带着农民育种、种植之外,还能回收、包销,让村民可以更便捷地得到收益。现在他正在筹备“每日一淘”的网上商城,制售盒装包邮的赤松茸,以期走出武汉本地,打开全国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