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周振国:
我与湖大的不解之缘
□记者团 樊珂
“我们‘70后’是一个时代崛起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受益者。”周振国说。
作为一名“70后”退休研究员,周振国从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大学前身)毕业后长期在学校党政机关工作,曾在知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学院担任党委书记、院长。多年来,在行政工作之余,周振国潜心研究领导科学,现担任中国科学领导研究会副会长。“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
(资料图片)
那时坚持走读书这条路非常艰难。他回忆,“我们那时读书一个月是6块钱的生活费,折合下来一天也就两毛钱,但是这两毛钱也很难凑出来。”
由于条件艰苦,上世纪60年代,初中毕业后的周振国想放弃考高中,直接读中专,以便早点工作补贴家用。但班主任和父母鼓励他继续求学。为了让他继续学业,周振国的家人卖了不少东西,连家里破破烂烂的立柜都拿去卖了几块钱。”“真是读书改变命运,如果当时真的放弃了读高中,我就不会有如今的发展了。”周振国说。
高中毕业后,1972年周振国被武汉师范学院(湖北大学前身)化学系录取,直到毕业留校。在校读书期间,周振国成绩优异,毕业时成为班里唯一留校工作的学生。“湖大是我永远的家”
刚留校任职时,周振国在学校写作组上班,做宣传方面的工作。1984年,学校从武汉师范学院改名改制为湖北大学。作为党办秘书,周振国起草了了为时任校长的徐章煌在庆祝大会上的发言稿。“这是我最自豪的一次写作。”周振国说,当年改制,湖北大学由武汉市属学院改制至省属高校,全校师生无一不为之振奋、自豪。作为亲历者,周振国亦感到无限荣光。
作为一名学校干部,周振国见证了学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建设发展过程。刚开始工作时,我校只有500多名学生,5个学科,如今,湖北大学已有在校学生20000余名学生,涵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
在亲历学校的发展的同时,周振国自身也在不断成长成熟。他先后在政治部、党委办公室、后勤产业集团、知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工作,直到2009年退休。
在繁忙的管理工作之余,周振国坚持学习,长期进行领导科学研究,从事教学和编辑的工作,负责编写杂志《领导科学论坛》《中外领导科学》,任湖北省高校领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领导研究会副会长周振国现有著作十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发表论文近百篇,在全国领导科学界有一定的影响。
如今,退休后的他还坚持每个工作日上午九点来校工作,继续从事领导科学的研究,并负责湖北省高校领导科学研究会秘书处工作。为高校、机关、企业领导者宣讲领导科学方面的知识。
“70年,对我来说实在不平凡,因为我融入到了伟大祖国发展的时代。”对于湖北大学,周振国满怀感恩。他说:“湖北大学给了我学习工作的机会,也给了我生活上的关怀。对我来说,湖北大学就是我一辈子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