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育人作用

让每门课都烹出“思政味”

简短说明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育人作用让每门课都烹出“思政味” 编者按: 3月18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前行方向。习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习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


编者按:

3月18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前行方向。习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习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我校广大教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了一系列办法,取得了亮眼的成效。

 

 “two sessions(两会), Code of ethics(廉政准则), motion & proposal(产业结构调整),Wealth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贫富差距)……同学们,现在我们祖国的国力不断强盛,与国际间的交流愈加密切,你们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更要注意向世界准确传达出‘中国声音’。”这个不时用英语爆出很多中国时政热词的场景,出现在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付诗惟老师为英语专业学生教授的《英语口译》专业课的课堂上。

英语专业是中西文化碰撞最激烈的专业之一。如何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这是付诗惟老师在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她的课堂上,同学们不仅能够学到专业方面的知识,还能了解到许多国家发展中的社会热点问题。“每次听付老师的课,都会感觉自己充满了‘正能量’,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商务英语1602班闵翰雪同学激动地说。

像付诗惟老师这样,不断尝试改造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把课堂烹出“思政味”,主动挑起“思政担”的现象在武昌理工学院随处可见,老师们不仅是“课程思政”的推动者,也是实践者,而思政元素也已成为学校课堂中的必备要素。

“我们要努力把‘课程思政’浸润到大学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去,目前我校已基本实现‘课程思政’贯穿于全校所有课程之中的基本目标。”通识素质教育学院副院长李博豪说,学校办学22年以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忘“立德树人”根本使命,聚焦湖北省“五个思政”精神,充分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积极探索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已逐步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

完善顶层设计 着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为深入贯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精神,2018年4月1日,学校正式印发《武昌理工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实施方案》通知,着力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通识课、专业课、创新创业课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引导各位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做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协同推进,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该方案的印发标志着2018年成为我校立德树人从理念走向实践的关键之年。

坚强的组织领导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保证。为使“课程思政”在学校真正落地,学校对组织领导机制进行了再强化、再加力。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建立教务处、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思政课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各负其责,互相协同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构建各学科体系间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与左右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研究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被纳入各学院和教师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将作为教师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学校更将“课程思政”工作纳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通过项目的形式对其提供资助,试点或立项课程给予课时工作量上的相应比率增加,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匠心成就课堂 在润物无声中融入思政元素

“同学们,你们对‘侠’有什么样的理解?”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体现了金庸的家国情怀。”

“侠者,胸怀天下。”

“侠,我认为更多的是正义。”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堂上,文法与外语学院陈丹老师正在给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讲授“金庸及其小说创作”的内容,陈老师对金庸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传统儒家文化等进行了简要剖析,并向大家提出对“侠”、“义”如何理解的问题。同学们兴趣高涨,纷纷举手各抒己见,这样活泼的课堂气氛在陈丹老师课上并不少见。“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汉语言文学1704班学生涂春杏说,“每次听陈老师的课都会感到浓烈的家国情怀,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陈丹老师说:“家国大义,如果单纯拿出来讲无疑是枯燥的,但是如果与作品相结合,给学生一定的想象和发挥空间,效果将完全不一样。他们从课堂上既能深刻领会到文学作品的专业知识,也能在内心得到一次精神洗礼。”

俗话说:“好厨子,一把盐”,用盐水平反映了厨师的厨艺水准,好的教师与好的厨师有着相同之处。我校各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老师们要想把这些元素“润物细无声”的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中存在一定难度。习总书记曾说过:“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而好老师也应像好厨师一样拿捏好用盐的时机和分寸,把握好在课堂中进行思政教育的时机和内容。

“课程思政”推进,根基在“课程”两字。近年来,我校大力加强课程改革,将思想价值引领贯彻课程大纲、教学设计、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建设和推广了一批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专业课程。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中,学校把“课程思政”作为重要指标;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的监测点指标。此外,学校还严格执行三人监控小组课堂视频查课,向每一堂课要质量,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学校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都有“德育”功能的教育理念,破解了“课程思政”推进中互动性不强、融入度不深的难题,使课堂真正充满了灵魂和生机。

2019年新学期伊始,一幅幅描绘着学生未来人生、大学规划的艺术画作展现在艺术设计学院王芳老师眼前。原来这是她给视觉传达专业大一学生布置的一个特殊的寒假作业,以“我的人生”等为主题进行的素描创作。王芳是《设计素描》专业课教师,在她的课堂上,她常常会以“中国梦”、“反战”等为主题,要求学生进行作品设计,引导学生自我思考,相互点评,使其逐步内化。

“透过同学们的画作及表现手法,让我看到了他们在创作中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规划,我希望我的学生不仅要‘专业成材’更要‘精神成人’。”王芳老师说。

为调动各学院在“课程思政”上的积极性,我校还积极开展了“课程思政”示范课遴选建设活动,鼓励先开展小规模试点,在形成成熟做法的基础上,再推广到全校所有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是商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师张毅就通过对信用证知识的学习,告诉同学们要养成诚信的习惯,让诚信观念渗透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除专业课程外,我校还尤为注重通识特色课程的建设,目前学校已开设《成功素质培育》、《国粹九讲》、《创新素质培育》等11门特色课程,这些课程天然具有“价值引领”属性,对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我校教务处副处长詹明芳指出:“学校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核心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我校争取在5年内实现所有通识课与专业课思政教学的规范化建设,形成同向同行的课程‘大合唱’。”

强化实教融合 “思政之魂”为学子“精神成人”奠基

“我们去部队参与演出,并帮他们拍摄纪录片,而部队报道团来我们学院做报告,大家相互指导、共同进步。这次活动丰富生动,让我从中真正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力量。”音乐1601班学生李嘉聪在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红色文化”项目后如是说。

去年,我校影视传媒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创新,积极开展校军合作新模式,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指挥基地开展共建“红色文化”纪录片项目。同学们深入部队体验生活、采集纪录片素材,为部队拍摄纪录片,而部队战士则来学校为该院师生作十九大精神宣讲。

“学院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依托校军合作这个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从心灵深处感悟到了红色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达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屈定琴教授表示类似这样的活动学院以后还会经常举行。

“实训室布局和医院里的真实场景完全一致,在这里授课便于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护理职业价值。”护理学院《外科护理学》教师毛晓莉告知,护理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她特别注重给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把课堂放在实训室是她常采用的教学方式。课上,学生们在进行临床模拟实操时,毛晓莉老师会不时指导学生怎样操作才能更好地关怀病人。

在谈到课堂环节这样设计的初衷时,毛晓莉说:“对护理学专业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我认为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树立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正确价值观,要引导他们懂得‘以人为本’、‘仁心仁术’的医护理念”。

怎样让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育人中去?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是重点。对于青年教师,学校在其入职前会进行职业和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在入职后也会时刻关注其思想动态,积极引导青年教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学校还充分利用教研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集体备课、示范课程模范带头作用等手段,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技能培养,帮助非思政教师跨越“思政关”。

通过实践,我校不少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有了更深理解。在党的十九大和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我校掀起了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老师们自发做起十九大精神宣讲人。如:文法与外语学院《宪法学》课程,着重向学生阐释了修改宪法的具体背景、主要内容、重大意义,让学生对宪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信息工程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时刻牢记国家创新使命,通过开辟第二课堂积极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城市建设学院《建筑施工技术》课程,通过讲授港珠澳大桥建成案例,彰显了“中国精神”,提升了学子的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理论,在生活中深刻体会,在实践中坚守践行。”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张之明说。

探索“互联网+课程思政” 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互联网+”已成为一种时代特征。如何把握“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促进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化,成为摆在很多高校面前的大难题。面对这个“拦路虎”,我校主动出击、迎难而上,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有效机制。

2017年,学校创新性引入蓝墨云教学平台,普及信息化教学,目前蓝墨云APP已在我校每个课堂实现了全覆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在手机上打开蓝墨云APP,可以快速上传教学资源、进行课堂考勤、组织课堂活动、查看学生学习进度,完成评教评学等。

通识素质教育学院徐蓓老师在讲授《成功素质培育》课程中,经常会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规划自己大学人生。“如何使自己具备成功素质并走向成功”、“怎么样克服失败因子,成为卓越人才”这样的题目经常在徐蓓老师的蓝墨云班课论坛中出现,受到学生热捧。

“蓝墨云授课形式很丰富,我们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越来越多,大家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在汉语言1701班学生蒋千敏眼里,该课程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人生规划关系密切,“这样的课堂我很喜欢。”

“每当看到新的国家政策、时政热点,或是有关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好文章时,我会第一时间在蓝墨云班课里转发给同学们看,引导学生分享观点和见解,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艺术设计学院王芳老师说,课堂改用蓝墨云后让她的教学变得更轻松,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得到大幅提升。

教务处副处长詹明芳对于蓝墨云在课堂中的运用也发表了自己看法:“引用信息化蓝墨云教学贯彻‘课程思政’全过程,既彰显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地位,又充分体现了时代感和实效性,是夯实课程建设的集中体现。”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践行‘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我校党委副书记王海涛表示,“学校党委将进一步明晰“三全育人”思想,合力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步伐,努力让每门课程都育人、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要把思政工作教育精神切实融入到学校每个细节之中,把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积极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进而实现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