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者曾辉:在润物无声中深植教育初心
“我不敢保证我会一直突破下去,但我会为此而努力。”
——曾辉
“辉神辉神,快来,这该怎么处理啊?”在一台台电脑面前,“辉神”正弓着身子,逐一帮助大家解决各种技术难题,只见他在键盘上轻轻敲击两下,问题一下就被解决了。随之而来的是同学们敬佩的目光,“真的是只要辉神一出马,电脑就乖乖投降了。”“辉神”是同学们呼唤曾辉老师的昵称,类似这样的场景在他的课堂上十分常见。他对待学生没有半点儿架子,平易近人,就像学生们的兄长,把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授予学生,被学生们称为“技术大神”。
曾辉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主要从事移动互联网方向的教学,及移动互联、智能计算方向研究工作。现任武昌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软件工程系主任,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带头人,机器人创新实践基地负责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他曾在“全国高校AR/VR设计师资技能大赛”中斩获一等奖,多次荣获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被评为“最佳指导教师”、“优秀指导教师”、“十佳教学新秀”等荣誉称号。2019年1月,曾辉作为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团队斩获了“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全国特等奖;今年8月,他带领学生团队再创佳绩,获得了“中国机器人大赛” 两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曾辉老师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绩,令他的学生佩服不已,他扎实的专业素质、新颖的教学理念、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们。
“作为一个老师,当学生需要你帮助的时候,才能体现你作为教育者的价值。同学们惊叹之处,不过是我用年岁和经历积累起来的经验而已,这没什么了不起的,他们未来也可以很优秀。”曾辉老师对于自己取得的成就看得很淡。
以赛促教,务学悟真,在真刀实战中锤炼学子专业技能
“每一次和学生一起备战大赛的过程都令人难忘。”曾辉回忆起带领学生参加比赛的场景时深有感触地表示,由于他们参加的很多专业竞赛都属于竞技类比赛,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如何让学生在比赛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如何让一次“偶然性”成功变为“必然性”,如何让别人一看到武昌理工学院参赛队就能联想到“实至名归”,这是他作为我校人工智能学院大赛指导老师多年来不断努力、从未放弃过的目标。
“不久前我们参加的‘中国机器人大赛’就是以擂台赛的形式开展的,比赛开始后,双方将各自机器人放到擂台上进行格斗,一方机器人把另一方打下擂台即为获胜。”曾辉解释说,“比赛前,其实我们已做了充分准备,各种零件均已调试好,机器人也进行过反复测试,可是到了比赛现场,它仍然会受到天气、场地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可能会从一个‘智能机器人’变成一个‘智障机器人’。竞技类比赛就是这样残酷,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大赛多吸取经验,以期能做出更完美的备战计划。”
我校的“机器人创新团队”自2015年创立以来,曾辉便是该团队的指导老师。在他的带领下,该团队以“机器人创新特色班级”学习型小组的形式开展了各类创新活动,团队成员通过参加各类专业竞赛,磨炼并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效果。近年来,该团队在各项比赛中屡获佳绩,成果颇丰。然后,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是汗水的积淀。
连着四年暑假,曾辉老师和备战大赛的同学们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在人工智能学院实验室里,曾辉每天都要和同学们共同研究赛制、制作机器人,为备战队员们答疑解惑。“每次大赛至少要备战2个月时间,我们参加正式比赛时才会真正有底气。”曾辉表示,对于比赛而言,他最看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是同学们在准备比赛时收获了什么,是不是真的学到了东西,成绩只是一个附加品。
当谈及今年的“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的时候,曾辉老师说,他们当时并不是冲着奖项去的,一开始他只是想让同学们多出去看看、去比比、去增长见识。同学们抱着平常心去比赛,大家都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没想到还收获了全国特等奖的好成绩。
计科1703班的孙新同学是今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我校参赛选手之一,在今年8月随队外出比赛时,因为太阳直射影响,导致他的机器狗在进行跨越障碍物比赛时,视力突然消失,眼前只能看到白茫茫一片。“当时情况很紧急,在场的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参加比赛,遇到意外情况有些不知所措,幸亏有曾老师在,他不断鼓励我们要稳住,不能未战先怯,另外他还告诉了我们很多应急办法,帮助我们克服了难题。”在比赛现场,孙新发挥出自己过硬的专业技能,快速准确地编写了一串程序,帮助机器狗恢复了部分视力,使它坚持完成了比赛,最后他们团队更是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此次出现的意外情况是我们都没有想到的。孙新的机器狗应该是队伍里很强的存在了,但我们赛前都是在室内测试,没有考虑到太阳照射对机器狗视线的影响问题,我当时也为他捏了一把汗,最后看到孙新及时冷静下来修改了程序,我真的为他感到骄傲。”曾辉老师对孙新的表现赞不绝口。
严谨治学,授业不懈,在积累坚持中寻求自我突破
成长源于思考,源于不懈地努力。在开展教学和指导学生参加比赛的同时,曾辉也不忘寻求自我突破,他主动抓住各种机会,参加专业领域的科研培训、学术交流活动和教学竞赛等,通过这些来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老师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技艺学识,才能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合格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曾辉说。
曾辉还认为,老师们除了要在教学一线中不断积累经验外,平时还需大量阅读专业论文和文献材料,要注意学习借鉴,吸取国内外优秀的研究成果,才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开阔自身的眼界。他还常常通过去与外面公司进行访谈、交流,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不久前,曾辉来到科大讯飞公司参观考察,经过与企业人员的沟通交流,曾辉深切感受到了自己正在进行中的一些科研项目上存在的不足。“搞科研、做教学除了要埋头苦干外,还需要抬头看路。要时刻关注国内外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要清楚当今社会上提出的一些前沿的、技术性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理念和做法,老师们只有了解这些,才不会坐井观天,所做的教学和科研才能真正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曾辉说道。
曾辉最初的研究方向并非智能科学领域,而是软件技术领域。他大学时所学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之前也一直在学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中承担教学任务。2015年-2016年期间,学院开始大力发展“新工科”专业建设,并对原有的专业方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决定将发展重点转向人工智能方向。曾辉也看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前景,他瞄准时机,利用各种空余时间,全身心投入到智能学科的研究中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扎扎实实的实践磨炼和业务钻研,他在学科建设、参与科研项目、教学获奖,以及发表论文、编写教材等方面成就凸显。2012年,他成功组织申报将软件工程专业纳入“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17年,他作为负责人成功申报“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与王智超老师凭借“基于AR智能眼镜的警务应用设计”在全国高校AR/VR设计师资技能大赛中斩获一等奖;2018年,他申报的“共融机器人协同控制系统”经专家评审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此外,他还主编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物联网工程概论》等多部教材。曾辉老师表示:“教学和科研都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个是关键。非常庆幸自己能为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出一份力,看着学校在人工智能方向的发展一天比一天好,我深感欣慰。”
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魏绍炎教授对曾辉的评价颇高:“曾辉老师敬业精神很强,担当意识突出,专业素质过硬,教学科研成果也很出色,是学院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很多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
师爱如水,寓教于乐,在润物无声中深植教育初心
“每天到学院上课,都会经过掩映在门口花丛中的两块景观石,左边那块写着‘师德’,右边那一块写着‘师魂’。心中不禁微微凛然,仿佛在提醒着自己,走入人工智能学院教学楼就应该担负起一名教师的职责。”曾辉老师说道。
曾辉认为,“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教育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
韩尚坤是我校机器人创新团队队长,也是曾辉老师的学生。在他看来,曾辉老师的字典里没有“拒绝”两个字,与学生亦师亦友,是一位没有架子的老师。“在我们的心里,曾老师非常平易近人,经常与学生共同出入实验室,他总是能把大家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简单化,解决问题的思路十分清晰,让同学们在轻松的气氛中缓解压力。‘寓教于乐’应该说的就是曾辉老师吧!”韩尚坤说。
“曾辉老师更多的是教会我们如何去学习,引导我们去学习,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将经验传授给我们,而不是把什么内容都一股脑、机械地丢给我们去自己消化。”智能科学与技术1701班学生韩天表示。曾辉老师所带的学生团队都是有想法的青年学生,在一个团队里,面对同一件事情,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认识,面对同学们展现出来的不同,曾辉老师从不打压,而总是鼓励他们动手去实际操作、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曾辉说:“让每个人的想法都达到统一是不可能的,很难得会有同学提出新的、不一样的想法,我觉得这很棒!正是有不同才会有创新,哪怕最后实验结果证明他们的想法不成立,但这个思考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曾辉认为,这种方式可以让同学们在思考中得到启发,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天下无难事,惟坚忍二字,为成功之要诀。曾辉老师非常看重同学们有没有坚定的信念、有没有永不放弃的毅力。因为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调试机器人充满了挑战,最初很多同学都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加入的机器人创新团队,或许刚接触新的领域同学们会觉得兴趣很足,但时间久了大家会发现它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工作,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曾辉表示:“调试机器人是非常辛苦的,需要经常守在实验室。每年最初加入团队的都会有很多人,有时候甚至高达60多人,但是最后留下来并坚持住的也就10多人。我永远为愿意坚持的同学鼓掌,也希望他们能够在坚持中真正学到受益终身的东西。”
大爱无言铸师魂,家人陪伴促前行。家人的支持是曾辉老师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曾辉老师将自己的大量时间都奉献给了教学工作,每天和学生待在一起的时间差不多有10余个小时,因此分给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一直以来,曾辉的家人都没有过半句怨言,非常理解和支持他的工作。“很多时候也会有想要停下来休息休息,也会有想要放弃的时候,但一想到同学们的期待、家人的鼓励,就让我一次一次奋勇向前。”曾辉感慨道。
在平凡的世界里,曾辉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他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在教育这片田园里勤奋撒种耕耘,积极探索,无私奉献。正道是,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