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少飞团队:找到空气污染的“黑色幽灵”踪迹

简短说明
黑碳气溶胶被认为是大气污染的“黑色幽灵”,作为不完全燃烧产生的颗粒态物质,对光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在全球会造成增温效应。区域尺度上,黑碳气溶胶的加热效应会抑制边界层的发展,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剧空气污染。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的重灾区除了华北平原、长三角、四川盆地等之外,长江中游两湖盆地的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冬季由于南北方采暖差异,直接造成黑碳气溶胶的浓度及来源不同,其在南北区域间相互传输影响如何,目前处于科学探索之中。

 

28天5省市13地,师生“扫码”臭氧层保卫蓝天
      本报讯(记者 陈华文)为探索华中—华北夏季臭氧污染成因及与其它污染物的相互作用,从5月20日到6月18日,我校环境学院大气科学系“源排放与区域大气环境”团队的师生们,与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武汉天虹仪表责任有限公司等,联合组织开展夏季华中—华北大气多种大气污染物定点和走航三维立体观测。
      据介绍,臭氧是一种有刺鼻气味的淡蓝色气体,具有很强的大气氧化性,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危害,如刺激人体呼吸道,损伤皮肤,导致农作物减产等。臭氧是夏季我国中东部地区超标频繁的污染物,也是区域大气污染防控的焦点。近地面层臭氧主要由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以及一氧化碳等多种前体物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与其它多种污染物相互作用,使得对其防控更加复杂。
      此次观测实验,我校团队首次派出系留气球,探测大气边界层1500米高度内的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细颗粒物、黑碳和不同粒径气溶胶数浓度廓线,以及风速、风向、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垂直廓线。
      我校团队同时使用武汉天虹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移动监测车,配备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双通道颗粒物分析仪、黑碳仪、激光雷达、重金属在线分析仪、挥发性有机物在线分析仪,沿武汉—鄂州—黄石—咸宁—赤壁—岳阳—荆州—荆门—襄阳—随州—武汉的行驶路线,对两湖平原各种大气污染物开展走航和定点观测;并沿着武汉—开封—北京—新乡—武汉的行驶路线,开展我国跨大区域大气污染物的长距离走航和定点观测。
      在当前我国夏季蓝天保卫战的关键时刻,我校团队借助各类先进仪器设备,从更大时空尺度,探索两湖平原及华北—华中地区臭氧及其前体物的时空分布、臭氧形成机制和区域相互传输影响、大气颗粒物时空分布及与臭氧关系等科学研究薄弱环节,可弥补我国大气污染物及化学组成长距离走航观测研究的空白,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夏季我国中东部地区臭氧区域联防联控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