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霸’去哪儿了?”系列报道(中篇):国学霸 王波
国学霸 王波
记者孙若楠 见习记者李东麟
举止端庄、谈吐文雅、崇尚古风,资环学院矿加1801班的王波,步入大学不久,对于国学的造诣,却让人叹为观止。
代表我校懿行国学社参赛并斩获省级国学一等奖,自创的3首古诗词均入选我校樱花节作品,荣获我校诗词风采大赛一等奖。这对于一名刚刚步入大学的工科男而言,着实是不小的成就。
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对王波当年的最好写照。
对于王波而言,国学这个词也曾模糊不清。曾经的他,仅仅是被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所吸引。
王波的姐姐痴迷国学经典,家中有不少藏书,受姐姐的影响,《增广贤文》便成了王波的启蒙读物。自那时起,王波与国学经典结下不解之缘。
八九岁的年纪,虽不知何为诗,不懂何为赋,但诗词歌赋的对仗押韵却深深吸引了王波。
读得多了,就开始写。王波的第一首诗是为高中朋友庆生时而作的诗。自此,王波走上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谈起读和写的区别,王波直言写能直面古人,原来不懂的东西会变得通透。
语文课堂上的王波是最活跃的。在王波眼中,语文老师向瑞生是他在文学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向瑞生讲解古文时的旁征博引促使王波多读多背,“能在课堂上接住老师的诗是最幸福的事。”
日积月累,王波所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刻。
一次偶然的机会,向瑞生看到了王波厚厚的诗词集。“你不可拘泥于格式,而应该体会意境,寄托情感。”向瑞生的话深深影响着王波。
无论寒冬酷暑,王波的枕头边放着几本国学书籍。《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研读得越多,他就越发痴迷。回忆起自己的高中时光,王波笑着说:“别人的青春充满了书本与友谊,而我,书籍是我最好的朋友。”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我终于可以放开手做自己喜欢的事了。”对于国学的热爱驱使着王波不断利用课外时间研究诗词。加入“懿行国学社”和“潇湘雨诗词协会”,结识更多热爱国学的人,继续自己的国学之路。
满怀对国学的期待与憧憬,王波希望继续深造。可令王波难过的是,自己的专业没有语文学科。抱着尝试的心态在超级课程表上搜了“古代”二字,他欣喜地发现外国语学院开设了《古代汉语阅读》这门课。自此,每周二的早晨,王波都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古代汉语阅读》的课堂,跟随老师探索汉语的精髓。
“王波的诗词功底极佳,应该尝试着去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教授古代汉语的沈国环由衷建议。
得益于王波的扎实功底,懿行国学社社长戴德高邀请王波一起参加湖北省第十届国学知识竞赛。
“听到这个消息,欣喜之外我也感到压力。”能够展示自己的所学,固然是好事,但国学知识竞赛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现场抽题作答,且题目在前期并不外露,无异于现场创作。加之比赛的评委是武大、华科等高校的历史教授、文学教授等,种种这些于他而言都是挑战。
在向国学社的刘再兴和马笃荣讨教比赛心得后,王波意识到先秦经典必然是重头,一头扎进《论语》《孟子》等先秦经典,一连读了三遍。
“单单是古代对钱的称呼,就有孔方兄、邓通、白水真、阿堵物、青蚨等多种叫法。”回忆起备战国学知识竞赛,王波记忆犹新,为了悟透弄通,很多国学词汇他都一个一个查清楚,做好了笔记。
上百个新词新句,每遇到一个王波就会摘抄到自己的笔记本上,直至今日,王波的笔记本已有了两厘米的厚度。就读于资环学院课程最多的专业,王波不得不每天抽时间备战,晚睡早起成了家常便饭。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早自习、晚自习和空余时间,国学知识充斥着王波的每分每秒。室友在休息时,王波在攻读经典;课间休息时,王波在记背诗词;午饭晚饭间,王波都拿着手机研读先秦历史……同学们眼中的王波近乎走火入魔。
苦心人,天不负。从校赛到省赛,从先秦经典释义到诗词绝句。王波一路披荆斩棘,斩获省赛一等奖。“看来我多年的积累和赛前的辛苦没有白费,这个结果我很满意。”王波热泪盈眶。
梦游归来兮 得词一阕
对于王波而言,分享开心喜悦,亦或是诉说苦恼忧愁,都有着一样的派遣方式——写诗词。
十八岁生日时,王波特作一篇《述志赋》作为成人礼送给自己;和女朋友官宣时,王波作诗一首发到QQ空间中,收获众人祝福;女朋友生日时,王波特为其作《美人赋》,羡煞旁人。诸如此类,数不胜数。正如他所言:“诗词之于我,犹如水之于鱼。”
谈及作诗秘诀,王波只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本学期做志愿活动时,路过长江大桥,王波被其恢弘浩大所深深影响,随即赋诗一首,“一桥飞架起汉阳,雄踞南北跨武昌。 纵横万里通天堑,龟蛇二山锁大江。”
今年3月份樱花节时,王波作诗六首交到了校社联,谈到这次作诗经历,王波不由得感慨起姐姐对自己的帮助。
“自是琼柯交浅碧,何须多情羡紫朱”是王波的原句,前半句讲交错的枝桠中盛开着樱花,后半句则是赞叹樱花虽不大红大紫,却也别具一番韵味。关于这两句诗,姐姐却有不同的看法。
姐姐直言,既是赞美樱花,就要突出樱花。前半句过于突出樱花树的枝桠,而少了对樱花的描述,“琼柯”不如“霰白”妙;后半句既是赞叹樱花的粉中透白,不如改为“何须艳姹羡紫朱”。关于“交”字,王波和姐姐几番争执不下,拿捏不定,经过几番推敲,最终定了“团”字。
“自是霰白团浅碧,何须艳姹羡紫朱”经过和姐姐的几番推敲而落定。这首诗最终入选樱花节作品并展出,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除了诗词歌赋,王波还热爱香道、茶道、玉佩、汉服等。和其他男孩子不同,王波不喜游戏,唯爱国学。闲来无事时,王波就在寝室里品香、品茶、研读国学文化,书桌上摆满了各色的书香古籍。涉猎极广的他,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活成了“当代古文人”。
参加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比赛,现在的王波对于自己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我要把诗词当作自己的第二专业,发扬光大。”王波意识到,自己应该去寻找更广阔的舞台,走出学院,走出校园,在省赛和国赛中展现自己的诗词风采。
“幸运的是我浅尝到国学的甘甜,幸运的是我将一直坚持下去。”品读着自己的诗词,王波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