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奥数 不教英语
湖大教授开班教学生“玩土”种地
本报讯(记者 向正鹏 记者团 冯佩瑶 刘湘琳)不教奥数、不教英语,一个“种地补习班”引来数百个家庭报名参与,大人小孩齐上阵,跟着大学老师学种地。近半年来,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庞静针对一群小学生开设的另类培训班,意外走红。家长表示,亲身劳动后,孩子们变得更爱食物和环境了。
图为庞静教学
多年从事生态学研究,庞静的梦想之一就是打造人与自然连接的“梦想农场”。但在繁华都市,要找到空闲地块,实属不易。终于,机会来了。从去年起,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武汉市教育局、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等共同探索了“公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自然教育模式,庞静受邀担任植物导师,开办土壤课和种地课,带着小学生“玩土”、种菜。
“很多10后学生不知道一些食物从哪来,这是典型的‘自然缺失症’。”庞静介绍,这加剧了她对生态、环保的焦虑。如今,城市里高楼林立,孩子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
如何让孩子与自然产生联系?食物是最直接的东西。在设计课程时,庞静决定围绕种菜开展,在沙湖公园里建起“梦想农场”,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爱上自然。庞静的想法,得到了众多家长的支持,活动公告一发出,就有200多个家庭报名,首批12个家庭入选。
整地、翻地、土壤改良、播种……从今年3月开始,庞静每周六上午都会带着12个小学生家庭一起劳作,风雨无阻,在200多平方米的土地上先后种植了几十种蔬菜和水果。植物生长过程中,小学生们不仅要亲身劳作,还要撰写观察日记。收获的果实,孩子们也可以带回家跟亲人、朋友分享。
每次课程仅两三个小时,但庞静准备的时间要长得多,她所带的研究生也主动加入团队担任志愿者。除种植外,她们还组织闯关游戏、角色扮演、辩论赛、读书会等多种活动,寓教于乐。为更贴近实际,庞静和学生们都有一个自然名,她自己叫“山林”。
“向日葵”杨红开的妈妈阮女士介绍,正在上五年级的儿子之前做事没耐心,而在“梦想农场”这大半年变化很大,每次去都要观察自己种的菜,有新发现就给老师讲。不管天晴下雨,孩子都乘坐公交转地铁来沙湖公园上课。
庞静说,很多小学生的周末,都被补习班占据,劳动教育缺失,她希望自己的课程未来能够推广到中小学和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