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艺术学院学子有创意,把“非遗”穿在身上、印在杯子上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

本报讯(产学研工作处罗世炜)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变成时尚的文化创意作品,也可以变成漂亮的生活用品,这是旅游与艺术学院的新创意。12月24日,学校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吸引了社会各界和师生的关注。在这里,“非遗”有了新创意,新创意变成了新潮流,新潮流彰显了民族文化自信。
古老技艺变成了时尚用品
中国民间木版年画历史源远流长,肇始于唐,勃兴于宋。襄阳市老河口木版年画又被称为南派木版年画,与北方的杨柳青木版年画遥相辉映,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发展,老河口木版年画主要以装裱成艺术品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少则50元/幅,贵则成千上万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
旅游与艺术学院的学生们发现之后,来了新灵感:为什么不运用现代工艺,把这项古老的技艺变成文化创意产品,让它变得价格更亲民,从而走进人们的普通生活呢?这个想法得到了学院副书记吴天中、老河口木版年画第五代传承人陈洪斌的支持。
不怕有想法,就怕真实干。学生的创意很快变成了行动。大学生罗丹瑛、赵婷婷、黄亲亲、朱智慧、康文静、王妍娇把它设计成了书签、茶杯、靠枕、手机套,还有外套。时尚中透着古朴,潮流中蕴含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工艺=新的文化创意产品”,让人眼前一亮。
不仅如此,这些产品也摆脱了奢移的概念,真正成了大众产品:一个书签两三块钱,一个茶杯20块,最贵的衣服也不过二百块钱。
学校把这些年画创意产品印制了1000多套展出,很快被领取一空,形成校园新潮流。
用民间优秀文化陶冶学生品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阵地。旅游与艺术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大力探索。
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学校开设传承工作室。学院在2017年建成了300平方米的老河口木版年画工作室,由传承人担任老师,不定期来校培训学生。300多名学生在此初步掌握了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
鼓励学生开展文化传承和创新。学生们在设计年画文创产品时,大胆运用残缺美的概念。他们不是把年画原版印制在文创产品上,而是截取最精美的部分作为主打图案,以残缺来激发人们对美的想像空间。
鼓励学生大力发扬传统文化。老河口木版年画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实践工作坊大胆走出校园,参加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教育厅2018湖北高校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活动,结果勇获一等奖。这个奖项让学生对于发扬传统文化的信念更加充足。
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了校园
  老河口木版年画在校园扎根之后,旅游与艺术学院又精心选择了参与性、实践性、艺术性较高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枣阳粗布制作技艺、南漳剪纸,设立工作室,搭建学习兴趣小组,请技艺传承大师授课,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发现一个真理:只要睁开眼睛,民族文化就在这里;只要打开心扉,民族文化就让大家如此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