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逆旅月为灯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太平洋孤岛丛林深处的一间土屋里,一位因麻风病而失明毁容的老人坐在瑰丽的壁画中间,肃穆而凄美……
读完《月亮与六便士》,这个场景便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心中那份汹涌的震撼与感动久久不退。
这个人是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他本是一位证券经纪人,生活优渥,家庭幸福,却为了画画放弃富裕的生活和美满的家庭去了巴黎,在异国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后流浪到塔西提岛继续作画,不久却得了麻风病,在穷困潦倒和病痛折磨中完成了巨幅壁画。当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病死后,他的妻子依照遗言将他创作一生的壁画付之一炬。
天才作家毛姆的笔触令人惊叹,小说语言之艺术、情节之巧妙无不让人拍案,而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绝妙的暗喻。小说全文并没有出现“月亮”与“六便士”的字样,译者傅惟慈在序言里说:“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而月亮象征了崇高。两者都是圆形的,都闪闪发光,但本质却完全不同,或许它们就象征着理想与现实吧!”译者序随后又提道:“但笔者的一位海外好友——也是一位毛姆研究者——有一次写信来却提出一个鲜为人知的解释。他在信中写道:‘据毛姆说,这本小说的书名带有开玩笑的意味。一位评论家曾说《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菲利普·嘉里)像很多青年人一样,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月亮与六便士》,作为下一本小说的书名。’”
不同读者心中“月亮”与“六便士”的喻意是不同的,我认为小说里的“月亮”是人们所向往和追寻的、热爱的、理想的事物,是极致的“美”的象征。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从小就想做一名画家,可他的父亲却认为学艺术赚不了钱,让他去做生意。儿时的梦想一直深深埋藏在心里,像藤蔓一样随时间的增长而蔓延,最终控制了他的心。“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我已经控制不了自己,一个人落到水里,他如何游泳,姿势好看难看根本没有关系,他必须挣扎出水,否则就会被淹没。”于是,当周围人都在世俗中庸碌奔忙捡拾地上的“六便士”,他却放弃奢华安稳的生活,毅然到穷困的小岛追寻绘画梦想,追寻天上的“月亮”,冲破现实与世俗的枷锁,奔向理想的光和热。
读罢《月亮与六便士》,我并不觉得它是要告诉我们“为了追求心中的向往抛弃一切都不足惜”,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抛弃家庭和责任远赴孤岛,忍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始终作画,完成伟大作品后在穷困潦倒中去世,这样的故事带着艺术家的“极致”,让人为之震撼。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我领悟到的是:不要因为低头捡拾“六便士”而忘记仰望“月亮”。
人生如逆旅,每个人都在辛苦奔忙,七堇年说:“时间就是这样,拖着你兵荒马乱地跑过了好多路,也没给你一个喘息去想想为什么走了这么远……在这个吵得人分不清东南西北的世界里,我们手里所持有的干干净净的初衷不多了。”我想,“干净的初衷”便是最初的向往,是皎洁的“月亮”吧,或许它曾经灼灼滚烫、熠熠发光,却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被岁月蒙尘。我们在世俗里忙碌奔跑,却把头顶和心中的“月亮”忘掉。
可是,仰望月亮才能奔跑得有意义。顾城诗语:“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我想,这盏“灯”就是滚烫的理想,是明亮的月亮。生如逆旅,或许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但“月亮”为“灯”始终在前方给予我们勇气与力量。因为仰望月亮,我们才知道为什么要奔跑;因为仰望月亮,奔跑时才能不畏艰险、上下求索———纵使它如蒹葭水湄处的伊人般可望不可及,但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后,我们依然溯洄溯游、执着追寻,是它让生命的求索有了意义。
在“六便士”俯首皆是的路上忙碌奔跑时,别忘记仰望头顶的“月亮”,也许“明明如月”不知“何时可掇”,但它却如灯般给予我们勇往直前的指引与力量。愿我们始终坚守最初滚烫明亮的梦,生如逆旅月为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