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记学院扶贫驻村工作队队员赵博
近两年来,吉林电视台、吉林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之声) 等多家媒体先后深入报道了我院帮扶柳河县五大家村脱贫攻坚工作的相关事迹。我院选派到柳河县五大家村开展扶贫工作的三位同志所组成的工作队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打出了一套真抓实干、优质高效的“扶贫组合拳”,深受当地村民的认可和当地政府部门的好评。
赵博是驻村工作队的一员,虽然自小生长在城市,但在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干起农活不怕脏不怕累,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扶贫干部。
“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愿意承担扶贫任务”
2015 年 5 月 15 日,可以说是赵博毕生难忘的一天。早上刚上班,学院组织部的领导就请他到办公室去谈话。根据上级要求,学院党委需要选派一名干部到包保扶贫点开展扶贫工作,将他列入选派范围,征求他的个人意见。
“当时我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大脑一片空白”,赵博表示,其实从小到大,他没有任何在农村生活和工作的经验,而且自己的孩子还小,正是需要陪伴的阶段,家里老人也需要照顾。很多现实困难摆在他面前,但他只是稍作思考便毅然表态:“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愿意承担扶贫任务”。
2015 年 7 月 27 日,赵博接到靖宇县委组织部电话后,便奔赴靖宇县花园口镇榆树川村,开始了他的第一次驻村扶贫工作。到 2016年 4 月,根据国家下发的精准扶贫文件,省委组织部要求撤回原有第一书记,各单位重新分配扶贫点,赵博随之结束了第一次扶贫工作。
这第一次扶贫虽不到一年时间,但他成长颇多,从五谷不知到通晓农活,从为村民办实事到为镇政府解忧,从高校教师到扶贫干部,他获得了一段丰富的人生体验;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为人民服务”,怎样更好地践行“为人民服务”。
2018 年 4 月,学院重新安排扶贫人员成立工作队,赶赴包保帮扶对象柳河县圣水镇五大家村。考虑到赵博之前有一定的扶贫工作经验,学院领导再次委以重任。赵博又一次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光荣而艰巨的扶贫任务,踏上了扶贫的新征程,与两位同事一起组成驻村工作队进驻五大家村。
“我要多历练,多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开展第一次扶贫工作的时间正是东北炎热的夏日,但因为他住在村部值班室,那里没有窗纱,也没有蚊帐,每天夜里都不得不与恼人的蚊虫作斗争,不胜其扰的他最后只好把厚厚的被子盖在头上;到了赵博奔赴柳河县圣水镇五大家村第二次开展扶贫工作时,摆在他和驻村工作队面前的困难更多,生活用水很难保障,洗漱、做饭都很成问题;住宿条件艰苦,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冬季时,因为房子年久失修,十一、二月的寒风轻易就能透过破旧的窗户刮进室内,屋里的温度只有 13、14 度。
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没有阻碍赵博的工作热情,每一次他进入工作状态都很快,积极走访贫困户,和村民闲话家常,切实了解村里实际情况,也为进一步开展深入扶贫工作做筹划、打基础。
第二次到柳河县圣水镇五大家村参与扶贫工作时,赵博已然轻车熟路,适应和进入工作状态更快,从如何关心贫困户到和村两委成员谈产业项目都显得得心应手。通过积极入户走访,工作队和村民贫困户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村民有什么大事小情也都非常愿意找赵博商量。
不仅仅是在生活中,在开展扶贫工作过程中,赵博和驻村工作队也无时无刻不在用行动践行着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帮助五大家村联系农产品销售渠道时,村里找不到人去开车送货,他们便化身司机,亲自运送产品;人手短缺找不到人帮忙,他们就成了搬运工;为了拓展市场,寻找产品销路,他们便又亲力亲为,承担起了销售的职责,同事们看到赵博忙于菌类销售,风尘仆仆的样子,都亲切地叫他“蘑菇小哥”。扶贫项目的产品从生产到最终销售,都有他们的不懈努力和辛勤汗水凝聚在其中。
时至今天,赵博赴五大家村开展扶贫工作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算上他第一次参加扶贫工作时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他已经投身一线扶贫工作两年半的时间了。时常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年轻,要多历练,多为乡亲们做点实事”,这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小伙子俨然成为了最地道的村干部,并且始终满怀激情,斗志高昂。
“解决问题绝不能再走老路子了,必须找到新办法”
赴靖宇县花园口镇榆树川村第一次扶贫时他了解到当时村集体有木耳特色产业,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村里的存货已经达到五千多斤,滞销问题严重。了解这一情况后,赵博提出通过电商平台架设网店的构想,以网络销售避开传统市场竞争,随即村委会立刻按照他的构想付诸行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卖出一千多斤。村长高兴地说:“有第一书记就是不一样,给村里解决了大问题!”
学院包保帮扶的对象柳河县圣水镇五大家村有水田 900 亩,但是受制于灌溉形式的单一,设施老旧,加之最近连年干旱,农作物的欠收问题始终得不到根除和解决。应该怎么办?赵博和工作队两位同志非常着急,大家商量后,达成了共识,“解决问题绝不能再走老路子了,必须找到新办法”,于是他们开始深入调研,提出了引水灌溉的创新思路,并及时汇报给了学院党委。学院投入了扶贫经费 14.6万元,铺设灌溉地下管道 1000 米,彻底解决了五大家村灌溉困难、作物欠收的问题,惠及全村 311 户共 1135 人。
2018 年的旱情相当严重,五大家村原有水井全部干涸,不仅农业灌溉用水出现问题,连村民的饮用水都已经严重短缺,村委会干部心急如焚,但一时之间却也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针对这一情况,驻村工作队又开始想办法,觉得打井的办法可行,立刻向学院党委汇报并得到了肯定和支持,并批扶贫经费 9.6 万元。这次,他们在村里新打了一口 128 米深的水井,并埋设了 500 米输水管线,帮助解决了村民的日常用水问题。在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驻村工作队全程跟进,赵博曾两天两夜坚守在工程第一线,以实际行动督促以最快速度解决村民最急迫的需求。
为了帮助村里贫困户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以便增加收入,2018 年赵博和驻村工作队开始对市场进行调研,寻找到了最适宜的产业项目--平菇种殖,并协调学院扶贫资金 4.2 万元引进了平菇 2 万棒。解决了扶贫项目的问题,销售的困难又摆在了他的面前,五大家村平菇种殖广泛,高峰期产量能达到 6000 斤到 7000斤左右,但这是当地市场根本无法消化的,而受限于作物品种特性,平菇必须在三天之内售完,否则就会变质导致无法再进行销售。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赵博和驻村工作队在随后近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常奔走于白山、通化、柳河、靖宇、朝阳镇、辽源等地联系销售途径,甚至很多时候为了帮助村民销售产品,半夜两点多便要去各地的批发市场蹲守,即使是在 12 月份最冷的时候,也风雨无阻。在他们的努力下,五大家村的平菇产品再也没有出现过滞销情况,年底时全村贫困户户均得到分红 500 元。
到了 2019 年,赵博和驻村工作队又结合2018 年的菌类种殖经验展开了深入的市场调研,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原有的平菇产业基础上,又创新性的引进了全新的菌类品种--冬蘑,其价值是平菇的三倍,这种蘑菇的口感极佳,保存期长,采摘完毕后,经过晾晒口味更好,商业价值很高,更重要的是在大规模生产过程中可以将之加工成干品进行销售,这样就解决了生鲜货品难以贮存的问题,减轻了跑市场联系销售途径的压力,不但节约了人工成本也提升了村集体的总体收入;且冬菇种殖在省内还属于新兴项目,目前市场需求量大,种殖技术难度又不高,发展前景非常好,很适合在五大家村作为扶贫项目长期开展。
“时代发展的很快,咱们只要敢想敢干,就一定能富起来”,赵博常常这样鼓励村民。五大家村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与赵博和工作队的开拓创新、周密谋划是分不开的,广大村民们也都能感受到驻村工作队帮助他们的决心和毅力,同时也切实分享到了扶贫项目所取得的骄人成果,这让他们对驻村工作队满怀感激之情,也让他们对奔向美好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向往。
在脱贫攻坚战役当中,还有许许多多像赵博同志这样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人,他们真诚的感情,无私的奉献,平凡的事迹,也都在点滴付出中给贫困群众带去了希望。“扶贫的工作虽然艰苦,但我甘之如饴,更重要的是,扶贫工作的开展意义非凡,是我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投身于祖国建设,助力于民族复兴,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员精神最为直接,也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而参加扶贫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也都将是我生命历程中最为宝贵的一笔财富”,赵博同志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