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吉林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本土文化走进吉林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况下,2018年我校历史文化学院申报特色交叉学科——“吉林省西部区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的成功获批显得难能可贵。白城市五个县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六个批次三个等级154个项目,内容丰厚博广,品类齐全多样。笔者作为学科建设团队成员对白城市管辖区域进行实地考察,以拍照、视频、文字等方式记载了相关非遗的真实面貌。我们将在报纸上开辟专栏,一展其风采。

 洮南“赵家叉烤肉脯”

  叉烤肉脯是在加工肉制品熟食的基础上,根据南北方特点,研发出咸中带甜,甜中有香,油润光泽的食品。2012年经“赵家叉烤肉脯”负责人赵景宇申请,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同时被省旅游局评为优秀奖。赵家世代从事肉制品加工制作,据了解,曾祖父赵贵于1907年在沈阳开赵记肉食制品厂,于1948年到法库县、1950年到辽宁开源县从事肉食加工工作。祖父赵永春于1953年在四平开“赵记肉制品厂”,于1955年到郑家屯开办肉食制品加工,1958年投亲到洮南。父亲赵文在肉类联合加工厂从事肉制品加工工作。
  赵景宇2011年创办强宇蒸制品加工部,加工叉烤肉脯。其产品食材配料精良,采用猪里脊肉,用机器转动烤制,干净卫生;肉脯成品呈条状,红润光亮,色美味鲜;传统手工烘焙,保质期长无任何添加剂,为馈赠旅游之佳品,膳食宴席之美味。
  为了更广泛地传承文化,扩大文化产品声誉,获得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双赢效应,笔者与洮南“赵家叉烤肉脯”传承人赵景宇深入接洽,已获批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了推进项目层次,目前项目组成员正在进行产品宣传、产品包装、产品营销模式的创新研究。
  非物质文化是民族文化基因,在培育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打造大国工匠精神中发挥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25日考察北京市工作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我校将以历史文化学院新兴交叉学科“吉林省西部区域文化保护与开发”为载体,发挥人才优势,对白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保护开发,引领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在落实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走进吉林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二)

                                                                                                                             ——大安淡水鱼类标本制作 

大安是鱼米之乡,这片天赐水域,每年产鱼8000吨左右,品种繁多,成为这个城市较有魅力的标签。先人为鱼类的永恒,研究制作鱼标本,形成一整套完备绝妙的技术工艺,在保存鱼类物种、研究水生生物品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被列入白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鱼类标本制作是细活慢工,鳞片不能要出现一丝残损,工序繁复,技艺考究。标本鱼尽量还原了它们在水中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定格最美的瞬间。鱼虽死,美尚存,价值不灭。鱼标本制作方法有常用的两种,其中剥制标本喷漆保存,如果保藏得好,可留存百年以上。



淡水鱼类标本制作技术第三代传承人孙恒臣简介

       孙恒臣1985年毕业于河北水产学校,自1989年起与原大安博物馆刘秀芳拜师学习鱼标本制作技艺。现任大安博物馆副馆长一职。撰写的关于淡水鱼类标本制作技术与维护管理的学术论文,在生物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孙恒臣致力于淡水鱼类标本采集制作。从制作第一个鱼类标本开始,到完成偌大的展厅,孙恒臣花了30年时间。好的鱼标本要有符合规格的好鱼。四处淘鱼那段时间,他整天骑着自行车去嫩江岸边仔细寻觅。1998年夏天,嫩江洪水,扑向岸边的浪头卷挟着好多鱼。一天早晨,有人给孙恒臣打电话,说发现了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鲶鱼。电话一撂,他立刻就往江畔赶。那条鱼的个头足有1.4米,孙恒臣检查鱼体没有外伤后,立即购买并运送到单位。并用3个月时间,把这条巨型鲶鱼打造成了标本,现成为渔猎博物馆展厅里的“镇厅之宝”。
  目前,在大安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博物馆渔猎分馆展出的鱼标本大都出自孙恒臣之手。这些鱼标本用途很广,可以用来展览观赏、直观教学,还便于对各鱼类种群进行生物科学研究。今年,大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他走进大安中小学校园及社区亲自讲解。孙恒臣希望更多热爱家乡,甘愿保护文化的人士加入到淡水鱼类标本制作队伍中来。


走进吉林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三)

                                                                                                                                                                     ——大安草编项目

       大安宋氏草编是白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8年申遗审核通过,列入第六批非遗名录。据《大安志》记载:“宋氏草编的第一代传承人宋连生从小跟着父辈以编苇席、草鞋和马套包赚钱为生,成为当地草编能手;第二代传承人宋万清继承家族事业,传承父辈手艺,创造性地采用高粱杆编炕席、用柳条编箩筐等日用品,使宋氏编织原材料得以丰富,编织品类迅速拓展;第三代传承人宋玉彬又突破性开展草编事业,就地取材,尝试用玉米叶编蒲团、收纳篮、鞋垫箱包等系列产品,草编想法和思路越来越活跃。”如今的传承人宋文静,在传统基础上改进创新,将单纯的草编和手工布艺及蜡染文化结合起来,采取镶嵌、混搭,拼接、贴片等技术手段,让材料本色加工和润染文化的融合,出现两种文化元素叠加绽放的效果。

001.jpg

草编手工艺记录了一段农业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宋氏草编其工艺流程有熏蒸染、脱毒、着色的初加工,接着是水浸、晾干、增强柔韧度,之后是设计图样,精心编制,最后及时包装,包装箱内用防潮纸衬垫或上油打蜡进行保护,这样的草编制品才能保持自然本色,使用寿命更长。
      就艺术价值看,宋氏草编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特点,应用范围广泛。适合居家、公司、园艺及其他公共场所使用或装饰,给人带来返璞归真、淳朴自然、绿色环保的艺术享受。
      就社会价值看,大安市是商品粮基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草编原材料丰富,劳动潜能巨大,从长远来看,草编项目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实现“乡村振兴”梦想,建设生态环保生活的一条途径。
      就产业化空间看,草编项目开发利用的空间广大,前景广阔。在大安市就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宋文静成立了花木兰草编合作社,建设400平米的培训场所。从2017年11月份到2018年春节前夕,宋文静连续开办6期草编培训班,累计培训400余人。现在大安市鸿图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任教,2017年8月,参加吉林省农博会草编比赛,在高手如云的赛场,用70分钟完成常人两天才能编成的颈椎枕。同年,在文化部组织的草柳编手工艺传承与材料创作非遗培训班里,被评为“白城巧姐”,获得“创业女杰”荣誉称号。2019年8月,在吉林省暨长春市“吉林巧姐”草编大赛中荣获“吉林省巾帼草编大师”称号。在2019年9月17日至9月24日,宋文静在利川市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农村妇女电商创业就业培训结业典礼上一展风采。临行前写给学员们的一封信中说:“匠人巧姐传承技艺,指尖非遗弘扬民族文化。”字字入心,句句有情,所有学员备受鞭策鼓舞。

002.jpg  

今年暑期,在大安市旅游文化节上,车坐垫、车座靠枕等车系列产品需求量加大。颈椎枕、隔凉隔热蒲团让办公族爱不释手。寓意生活阔绰,富富有余的乌拉草编鱼、象征繁衍生息,人丁兴旺的母鸡抱窝等家居装饰及用品琳琅满目。草编不再是草编,赋予了生命的灵动纯美,展位不单是展位,涵盖了技艺的搏击精湛绝妙。
  初学草编时,宋文静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只要我想干,我就要把它干得出色!她做到了。如今,宋文静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新的目标:只要有想学草编技艺的人,我就一定教会她(他)!并作出一个承诺:只要学员的作品合格,她将全部回收!

003.jpg  

作为传统草编技艺,其生命价值呈现为活态文化,满足物质实用需求的同时注入精神内涵慢透滋养心灵空间。作为草编项目传承人,就不简单的把事儿做大做强,而是一种境界、一种格局、一种情怀的缔造。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