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科研誓言是报国





  信仰无声,拳拳赤子心就是最好的名声;生命无华,殷殷报国行就是最好的芳华。
  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上世纪 70年代的曲周,盐碱成灾,满目荒凉。“一定要治理好北方盐碱地!”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抱着“治不好碱,我们就不走”的誓言,扎根曲周开启了一段轰轰烈烈的改土治碱战役。他们用“到农民身边去”的务实学风,论证了科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重要旨归;他们用“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风格,回答了“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的经典命题;他们用“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的薪火相传精神,树起一座受人敬仰的精神丰碑。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用热血挥洒爱国之情,用奋斗书写报国之志,知识分子就能勇担大任、不辱使命,在时代洪流中书写精彩人生。
  爱国从来都是无私的、奉献的,砥砺爱国,就要服务人民、心有大我。
  1973年,农大老师辛德惠背着铺盖卷从北京来到河北曲周,一头扎进曲周改土治碱的科研实践,将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奉献给了曲周。翻开他的日记本,“无私无畏,忘我无我,利他利国”的话语令人动容。46年来,几代像辛德惠这样的农大师生把小我融入大我,坚守初心、不断奋斗,将昔日茫茫碱滩改造成生机勃勃的绿洲。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挺立起知识分子的精神脊梁,关键就在于国家需要什么、人民想要什么,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爱国从来都是具体的、实践的,砥砺爱国,就要脚踏实地、实干兴邦。
  从“住百家屋、吃百家饭”的第一代农大人,到“从城市一下子被扔到农村”的科技小院学生,曲周的土地被印上了几代农大人艰苦奋斗的身影。在漏土的房子里蒙着塑料布做实验,刮风下雨天踩着泥水跑到田间;年逾 70岁的詹英贤,每天在地里一待就是8小时;孩子年幼的辛德惠,每年有 300多天待在曲周……农大人之所以赢得百姓口碑、捧得科技进步金杯、创造中国农业史上的治碱奇迹,靠的正是刻苦钻研、埋头苦干的精神,靠的正是立足岗位、不负使命的品格。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每个人都有成为英雄的机会。”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所产生的力量必定深沉而持久。
  最近,山东一所高校创造了一项中国高校专利转让纪录的新闻引发关注。该科研团队所在高校为山东省科研体制改革试点高校之一,根据政策,允许成果转化收益的80%划归科研团队所有,而且这笔收入的个人所得税还可以减免50%。这一案例表明,我国在科技计划管理、成果转化、评价奖励等方面的大胆改革正在释放政策红利,科研成果所创造的价值正在更好地惠及贡献者,优秀科技创新人才正在得到更多的合理回报,这些也都激励着更多科研工作者刻苦攻关、逐浪创新大潮。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回望过去,一代代知识分子像农大师生那样怀揣赤子之心、砥砺爱国行动,为新中国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作出重要贡献。今天我们早已告别了“三漏房”、“苦咸水”,但无论时代场景如何改变,党和国家对知识分子激扬家国情怀为国奋斗的期许始终没有变。
  报国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无论是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是破解基层改革发展的难题,都需要科研工作者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激荡知识与技术的力量,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成绩,为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