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石”的往事
转眼又到秋季,秋天的校园是最美丽的。
徜徉在校园里,绿色的草坪,盛开的花朵,多样的树木,茂密的灌木,蜿蜒的木板路,美丽的蓝星湖,新矗立的主体雕塑,正在修缮的正门广场,刚刚竣工的“长职院赋石”,可以说是步移景换,美不胜收。但其中最受瞩目的无疑是上书“铸诚精艺”四个大字的校训石了。
说起“校训石”,那要追溯到19年前。
2000年秋季,长春市教育局决定将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将原长春市计算机学校等九所学校合并为一所综合性的职业技术学校——长春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于2001年5月动工,11月17日举行了“落成仪式”,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设计、当年征地、当年施工、当年竣工。2002年3月新学期开始,合校后的老师和学生们开始在新校园上课。经吉林省政府批准,2002年4月,学校顺利升格为高职院校,校名也由“长春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改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同年7月下旬,学院承办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烹饪 、美容美发大赛”,为了承办合校后第一次“国赛”,学院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第一批的“校园文化建设”。从此,我们学校有了自己的楼栋名、校园指示系统、学校VI标识系统……
有了这些之后,做为校园文化精髓的校训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2003年3至5月,在全院开展了关于“校训”的征集活动,经当时的学院领导研究,在上级有关领导的帮助下,最终确定了“铸诚精艺”的校训,使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有了“灵魂”。“铸诚精艺”这四个字是当时的学院领导请时任吉林省教育厅长蒋力华书写的。而承载校训的石头采用什么质地?上哪里去寻找?也变得迫切起来。经过了解,我省内吉林市蛟河市的天岗镇盛产石材,素有“关东石材第一乡”之称,天岗花岗石块度大、品位高、质地坚硬、色调高雅,部分用于出口。我有幸在当时学校领导带领下,一同踏上了“寻石之旅”。
到了天岗之后,首先去的是当地最大的采石场,只见到采下来的石材通体显现青白色,体积巨大,但形状过于规矩,缺少天然的线条美。经向当地百姓请教,在一片农田里找到了一块大半部分被埋入地下的石头,其形状特别像一只企鹅昂首向天,大小都还合适,于是拍照,并拿了块质地相同的样石回去。经当时学院领导商议,最后确定下了这块石头。结果到挖的时候才发现,这块石头大体呈圆柱形,过于臃肿,于是又在中间剖开,只选择了一大半运了回来。由于雇一次车要不少费用,又顺便索要了一些废石材和边角料一并运回了学院。
校训有了、题字有了、石头有了,可摆放在哪里,怎么刻到石头上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关于石头摆放位置,当时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想法是安放在蓝星广场,主要是考虑空间较宽敞,石头的位置比较突出;另一种想法是安放在草地和树木之中,显得更加和谐。最后采用了第二种思路,摆放在了今天的位置。
石头刻字并不难,因为天岗镇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倒是怎么把题字复制到石头表面是个不大不不的难题。经邵艳杰处长介绍,有幸结识了岳惺弼老人,据老人讲,他是岳飞的二十几世孙,一生酷爱书法。听说了学校要搞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求助他老人家帮忙,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下来。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拿着毛笔,或蹲或跪在草地上,一写就是大半天,忙到中午了,最爱吃的,就是一碗面条。后来我猜想,他是怕吃其他饭食浪费时间。在岳老的无私帮助下,不但把校训石上“铸诚精艺”四个大字和两个印章完成了,还帮助书写了“癸未年青荷月”几个字。顺路拉回来的边角石料也都派上了用场,散布在校园的角落,老人家帮助题写了“蓝星湖”、“芳草园”、“怡神”、“沁心居”、“雅静”等字,老人家的落款为泰伯和广一。
时光如水,十六年过去了,岳老也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以“校训石”为代表的校园文化,陪伴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们成长、成人、成才,陪伴了一年又一年的老师们教书、育人、科研。
学生来了又走,老师也在自然更替,无论是谁,来过了,就留下了足迹,每一个人的足迹汇聚到一起,就是我们长春职院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