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无私奉献点燃希望 让爱在血液中相“髓”

简短说明
新闻类


微信图片_20190604132229.jpg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博客户端)

5月10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一场造血干细胞捐献手术正式开始。捐献者是我校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大四学生于奇。经过4个小时采集,200ml的造血干细胞悬混液由工作人员护送到北京,一个8岁白血病患儿将接受干细胞移植,重燃生命之火。至此,于奇成为全省第73例、全国第832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5月11日,于奇出院回到寝室。学校党委副书记童猛、党委副书记魏秀云,学校相关处室负责人,学院相关负责人到寝室看望了于奇,并代表学校送去慰问。

学校领导询问了于奇身体恢复情况,并嘱咐学院老师要关心于奇的健康,为他提供必要帮助,同时对他的行为给予了充分肯定。

童猛指出,于奇同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人的担当、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操和献身公益的社会责任。于奇同学的行为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践行,是长春大学学子学习的楷模与榜样。

魏秀云表示,今年是长春大学纪念“团风”30周年,于奇同学的善举就是对“团风”精神“关爱他人,无私奉献”最好的践行。她希望全校学生能以于奇同学为榜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爱心,彰显社会责任,践行青春担当。

每一例成功捐献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他们用大爱延续了血液病患者的生命,用无私的奉献点燃了希望的光芒。

于奇1997年出生在扶余市,平日里是个爱摇滚、喜欢弹吉他的音乐青年。他从大一开始无偿献血。2017年,他在一次献血过程中,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本着“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初衷,他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今年2月份,于奇接到了中华骨髓库吉林分库办公室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原来,于奇的HLA通过初筛与一名白血病患儿匹配成功。那时,已经是大四实习阶段的于奇正在北京的单位上班,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接下来的高分化验、体检,都是请假进行的。

5月3日,于奇再次接到通知,体检结果评定符合捐献条件,并制定了采集计划。

于奇说,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家人的时候,姐姐特别支持他的决定,为有他这样的弟弟感到自豪。母亲由于担心影响于奇的身体健康,心里多少有些不安。最后,在姐姐和于奇共同的说服下,母亲也支持儿子的捐献。

在捐献前,于奇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他特别注意身体,确保不能感冒,身体健康才能保证造血干细胞的活性。

8日是于奇论文开题答辩的日子,但由于要在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前的动员剂注射,于奇放弃了当天的答辩,跟老师另约时间。学院领导、指导教师得知情况后十分重视,希望他以身体为重,并对答辩时间进行延后处理。

10日,捐献顺利完成。当工作人员携带造血干细胞出发时,还有些虚弱的于奇委托工作人员一定要转告受捐的小患者:“别怕,哥哥会一直用爱守护你!”

当天,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纯莲、副书记许明华、学办主任程如冰赶到医院看望了于奇,给他带去学院的关怀和温暖。

他的捐献行动更是带动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5408班里的30多名同学,同学们表示要利用空余时间也去采集血样,也想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于奇说,“长大是一个很年轻、积极向上、很有爱的集体,也是‘团风’的故乡,有助人为乐、默默无私奉献的传统。我们在这里成长,受到熏陶、教育,让我们在未来的路上有力量成为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的人,一直保持善良。”

习近平总书记说,“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于奇正是用自己的平凡之举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范。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