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点成线、汇线成面、聚面成体
贺学校“挑战杯”再捧“优胜杯”
连点成线、汇线成面、聚面成体
——贺学校“挑战杯”再捧“优胜杯”
本报评论员 邹绍岩
2019年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30周年,也是学校自90年代初参加“挑战杯”赛事再获丰收的一年。
十年磨一剑,今朝露锋芒。2009年,学校首次捧得全国“优胜杯”。2019年,学校以历史最好成绩再次捧得全国“优胜杯”,一举夺得“全国优秀组织高校”和“高校进步显著奖”荣誉称号,跻身全国“挑战杯”竞赛发起高校行列,创造了学校在 “挑战杯”竞赛史上的新辉煌。
汇聚四方力量,触达成绩顶峰。从最初1989年的几十所高校发起,发展到一千多所高校参与,从最初300多人的小擂台发展到200多万大学生的竞技场,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我校能在“鏖战”中脱颖而出,一是学校长期积淀与生成的文化底蕴精神;二是学校精心组织与推动的全局谋划力量;三是积极发扬“爱国敬业、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四是参赛师生不忘初心与担当使命的科技创新活力。正是汇聚多方力量,科技创新才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绩。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大学生恰逢其时。一方面,他们正处在青春年少时期,思维活跃,知识丰富,具备很多优越条件,显然成为了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他们是国家未来的人才储备,科教兴国战略最终实现者。“挑战杯”赛事,是展示大学生创新风采的亮丽舞台,也是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摇篮,更是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连点成线,培育精品项目,形成项目链。学校挖掘了一些高质量的学生课外学术创新、创造、创业项目以及科研成果、科技发明创造、社会调查报告等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育,为“挑战杯”赛事涵养项目,形成可长期培育与孵化的项目链。
汇点成面,培养指导教师,形成指导面。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了一批“挑战杯”指导教师,除具备“四有好老师”标准外,还要懂指导、会指导、能指导,不仅指导学生掌握核心技术与关键创新,还指导学生掌握娴熟的参赛技巧与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等,为“挑战杯”赛事积蓄资源,形成教师队伍指导面。
聚面成体,培训学生团队,形成参赛体。学校培训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深挖他们肯专研、懂合作、讲奉献的优秀品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行动力,组建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团队,进行项目钻研、试验实践、完善运行、包装演练等,与项目和导师组成参赛团体,促进“挑战杯”赛事向着更好、更高层次良性发展。
不仅如此,学校还在构建大学生科创人才的培养模式、整合优势资源、聚焦人才梯队培养等方面多下功夫,握指成拳,形成“三全育人”长效机制,续写新时代大学生科技创新“奥林匹克”竞赛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