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无悔青春 愿赤心长留
——记我校水稻研究所所长凌凤楼
编者按:我校农学院副研究员凌凤楼选育的水稻新品种“吉农大521”“吉农大531”,通过201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实现了我校国审水稻品种零的突破。今年4月12日-13日,在海南三亚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暨国家水稻良种中达科研联合攻关推进活动中,凌凤楼团队所选育的“吉农大667”水稻品种荣获金奖。
有些人,为了自己内心那份坚守,笃定地行走四方,哪怕路上布满荆棘。亦有些人,淡泊地安于一隅,但却执着那份信念,哪怕无波无澜。当所有人都忙于奔走寻找时,他早已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培育优质水稻品种,让中国的老百姓吃上最优质的中国大米是他始终坚持的梦想!他就是我校水稻研究所所长凌凤楼。
凌凤楼1991年7月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后直接留校任教,从事水稻育种工作。多年来,还他一直担任吉林省农业技术协会水稻协会主任、吉林省水稻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农委农业咨询专家。作为吉林省农委“12316”“12582”专家,他长年在电话里为全省农民解答水稻栽培疑难问题,并撰写了水稻栽培技术科普《水稻技术200问》《水稻技术400问》等书籍。他每年都为全省近5000人讲解水稻栽培技术知识,并带领参观吉林农业大学水稻新品展示田,免费发放水稻栽培技术服务书籍。几年来,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水稻相关研究论文6篇,承担国家级、省级项目6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5项。以第一育成人身份育成水稻品种16个,且均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中6个品种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竞赛奖项。
志存高远 青年立下兴农志
凌凤楼出生在吉林榆树,幼时在农村生活,学习之余他一直帮家里种地。天不亮就下地做农活,跟着母亲深入到田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生活虽然艰苦,但这对于之后步入农业大学的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知识,增强了动手能力。同时,这段经历带给凌凤楼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磨练,更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也正是这段经历,高考填报志愿时,他希望能考入一所农业大学,将来做一名农业技术战线的工作者,改变农民辛苦劳作的传统农耕模式,于是他报考了吉林农业大学,并顺利考入了吉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他的水稻梦从这里开始。步入大学的凌凤楼,在老师们眼里是一名实践能力强、善于思考、热爱劳动、有毅力的优秀学生,他把学习当成乐趣,他也深信农业知识会给他的人生带来改变。“二十多年前,农学系老主任邬信康教授从美国回来,提出我们要搞优质米育种,生产的大米食味要好的要求。”也正是那个年代,改革开放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我们不仅仅只满足于温饱,更要吃的健康,吃的放心。他说,“目光长远的老主任瞄准的不仅仅是国内市场,还要挖掘广阔的国际大米市场。白山黑水滋育的松辽平原,种植作物条件优良。搞优质食味米育种,不仅要满足高产,还要有广适性,适于机械化采收,要抗倒伏,有多重兼顾性。”他把这些都牢牢的记挂在心上,并时刻准备着能够靠自己的努力学习,苦心钻研来实现老主任的愿望,这最初的愿望成为了他未来三十多年乃至毕生为之努力的研究方向。
苦心钻研 守得云开见月明
毕业后,凌凤楼就选择了水稻育种研究工作。刚开始接触科研只是给老师当助手,经常下到水稻试验田,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署,他都要按时记录水稻生长的各种状态,比种田的农民还辛苦。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他逐渐离不开实验田,水稻在他眼里已然成了自己可爱的孩子了,每天都想去看一看。早上五点半起床奔赴实验田,晚上七点才依依不舍的离开,披星戴月,数十年如一日。凌凤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大地之子的抱负。多年来的劳作,年轻时的帅小伙不断经受着土地的滋养,黝黑的手透露出的是他对水稻科研事业的辛勤付出,烈日灼心下的汗珠折射出他对水稻育种纯粹的热爱。我们不难想象,是怎样执着的心才能够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坚守住对水稻事业的执着,是怎样钢铁般的意志才能够忍受住灼灼日光的曝晒。而凌凤楼自己也说,工作环境的确很艰辛,起早工作,整日观察,狂风日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是他田间育种的常态,稻田间他是最朴实的农民,一滴滴汗水滴落进土壤,在四季更替里的稻田融合成一幅播种和收获的劳作画面,傍晚农学系水稻育种的实验室灯光总是亮着,他每天都专注自己的科研,这样一开始便是数十载。
多年来,为了加快育种进程,水稻育种实验需要他在海南和吉林两地分别种植,两地双线一起实验,这样一年就可以做出三年的工作。从事水稻研究的过程中,对他来说打击最大的事情,莫过于设计了许多理想实验,按照育种目标设计年复一年的实验,等到即将收获时却发现当初的设想和结果存在很大偏差。多年的努力都需要在一次次失败中再重新开始。回想起那段时光,他想到放弃,认为投入了那么多的努力,但结果却还是不尽人意。他也曾徘徊过,之前的努力难道就这样白费了吗?他也曾迷茫过,面对没有回报的实验结果,自己又该何去何从?他看着那些实验报表,看着试验的土地,心里一阵阵悲痛。那是他青春时就留下的梦,那些水稻不仅是他的事业,更像是他自己的孩子。他每天细心浇灌、栽培他们,换来的却是这样一个结果。当时很多同事都在失败面前选择了放弃,但是他依旧怀有初心,怀有对这片吉农沃土的赤子之心。每当他想要放弃的时候,就回想自己立志报考吉林农业大学,曾经付出那么多努力去照料这些水稻,回想起邬老师说要研发水稻新品种,这些都是一所农业大学科研工作应该肩负的使命和职责,他便默默排解自己的烦恼,调整自己的心态,每天都想象着总有一天自己会克服一切困难,在水稻育种工作中自己一定能取得成功。虽然有很多人离开了水稻事业,但是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辛勤的努力总是需要时间才能够看出成效。这期间有很多前辈一直激励着他,这些前辈都和他一样心怀一颗赤子之心,想要为母校做些什么,为这片土地做些什么,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凌凤楼表示,不仅有学校的政策支持,学院也一直在支持着他。正因如此,他觉得自己更有责任和义务来坚持自己的选择,育种已然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深沉的眷恋着这片土地,他也坚信,他的付出总会有回报。十几年来,凌凤楼穿着实验服,顶着烈日一直投入到他最爱的稻田里了。终于在去年,经过近30年的艰辛付出,凌凤楼选育的水稻新品种“吉农大521”“吉农大531”,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心有大我 千里沃野稻飘香
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之路是百转千回。首先从父本母本的双亲杂交开始,到品种的稳定,需要六到八年。稳定以后,品种进行鉴定,产量性状够不够,米制食味好不好,抗病性好不好,抗寒性好不好,抗倒伏性好不好,抗盐碱,抗旱,抗除草剂,都需要不断筛选。等优质性状选完以后,拿到国家进行试验,只有当北方地区几个省的实验成果表现都符合标准,国家才能进行认定,认定过程至少三年。想要研究出一个新品种,至少需要六到八年时间才能研究成功,之后还需要参加三年国家实验,这样就是九到十一年,才能真正研究完成一个新的水稻品种。十年,人生又有几个十年,他把他生命最宝贵的时间献给了这片土地,献给了育种事业。成功偏爱追梦人,时光不负有心人,他的艰辛,不求回报,终于获得了成功。凌凤楼培育的“吉农大521”,2016年初试平均亩产 589.22 千克,较对照龙稻20增产 5.96%,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 77.8%。“吉农大531”,2016年初试平均亩产688.02千克,较对照组吉玉粳增产6.43%,达极显著水平,增产点比例 75%。“吉农大521”“吉农大531”实现了吉林农业大学国审水稻品种零的突破,在农大作物育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大面积推广对于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稻米产业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加快我省水稻种植结构调整,实现吉林稻米“好吃、营养、更安全”的发展战略也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今年,在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暨国家水稻良种中达科研联合攻关推进活动上,“吉农大667”荣获金奖,水稻口感好、品质优、食味值高,获得大赛评委会一致好评。该品种的食味值已超越国际领先品牌日本“越光”稻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吉农大667”是吉林省水稻育种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该品种水稻的选育以及未来大面积推广对于从根本上促进东北稻米品质提升与对吉林大米产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引领作用,对实现吉林稻米“营养更好吃”的发展战略也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初心不忘 砥砺前行再逐梦
从农村到城市,无论身处何方、所从何事,在他的身上永远闪耀着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他的初心从未改变,他的奋斗从未停歇。在凌凤楼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的团队继承了老师 “不怕苦,不怕累”的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如今年轻人的潜质很大,需要更加细心的培养,才能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实践能力。如今的科研团队需要不同的人才。作为老师,要做好带头工作,发掘学生的潜力并加以培养,还要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在科研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不断精进科研水平。”对凌凤楼而言,就是想把自己的全部力量化作一棵大树,用枝繁叶茂的一片绿色为年轻人成长护航,将自己一生根植于地下,滋养这片松辽大地,也滋养着水稻事业。
现在,凌凤楼又将科研工作重心集中在水稻旱作上。“水稻旱作”是节水种稻的一种方式,直接把种子播种在旱地里,通过喷灌等方式种植水稻。“我们在吉林省节水种稻这方面还是比较领先的,在学校已经有四公顷的试验田,长势非常好。” 凌凤楼自信说道。水稻旱种省去了扣棚、催芽、育秧、泡田、耙地、插秧等环节,减少了田间作业次数和劳动强度,有效降低了作业成本。更重要的是,水稻旱作的大面积推广,将会有利于国家淡水资源的节约,为淡水资源的保护将作出一定贡献。多年来,他在水稻科研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如一阵温暖的春风,点点暖意席卷大地。采访结束时,凌凤楼老师表示,在未来的水稻育种工作中,他将不忘初心,继续为国家和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长留一片赤心,如他所说,农业科研工作者要能吃苦,要能耐得住寂寞,坚守自己的科研初心,成功一定会属于努力勤奋的人。归根到底,初心不改,是源于责任与热爱,是一片赤心长留于心中。这世间故事水流花开两从容,不如把生命洒脱成一蓑烟雨任平生。凌凤楼就是这样的一位科研工作者,风雨兼程中,赤心长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