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二大院”
在泽普县,村村都有公租房。
在其他村,公租房就叫公租房。在赛力乡古勒巴格村,公租房却被称为“二大院”。
其他村的公租房中住着老人、残疾人、低保户等各种困难群体。而在“二大院”住的只有孤寡老人,而且是全村人认可的18位老人。
其他村的公租房都是几栋房子同向建造,而“二大院”几栋公租房却围成了一个院子。
既然古勒巴格村的公租房如此不同,记者便开始寻找答案。
来帮忙
6月10日下午,还未走入“二大院”,我们已经被这里的人声鼎沸所吸引。
走近一看,约十七八个人,有男有女,大家拉开距离,排成了长龙,从院门口一直排到院子一角。一根根大小长短不一的木头从车上卸下,经过他们的传递,已在院子的角落里堆成了小山。
村民热依汗古丽•阿塔伍拉告诉记者,他们在为“二大院”搬运柴火,老人家弄不动这些,新疆油田公司来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组织人把柴劈好,“今早开会时,我们报了名,下午就把木柴送来了。”
“你们为啥把村里的公租房叫‘二大院’呢?”记者好奇地问。
“啥?你连这个都不知道?” 热依汗古丽•阿塔伍拉笑着捂住了嘴。
“我们村委会前的空地最宽敞、最漂亮,平日开会大家都去那儿,没事了也去玩,那里是我们村的‘一大院’。除了那里,村里就数这里热闹,村里的人常来串门,我们也经常来干活,不但大人来,连小孩也来呢。结果这里就被人叫成‘二大院’了。”说着,热依汗古丽•阿塔伍拉指向了周围,“你看嘛,来的人多吧。这里住的都是孤寡老人,最怕孤单,我们来了,他们高兴着呢。”
“你们来这里干什么呢?”热依汗古丽•阿塔伍拉一听又笑了,说:“干活呀,扫地、洗衣服、整理院子、打扫房屋,我们还经常给老人做饭呢。忙完了就坐下说说话。平日我们每个星期都会在家里多做一些饭,给老人们送来。”
“来这里干活,是工作队和村里要求的吗?”热依汗古丽•阿塔伍拉听了摇摇头说:“不,我们自己愿来,尊重老人是美德呀。再说了,我们也会老呀,我们现在做了,孩子们都看着呢,等我们老了,他们也会对我们好呢。”
“你懂的道理不少啊。”记者打趣道。
“村里有夜校,每周我们都去上课。这些道理‘访惠聚’工作队的老师们都讲着呢,我都记下了。” 热依汗古丽•阿塔伍拉自豪地说。
想法新
采访过程中,大家都说“二大院”是个“村里人送福,孤老们有福”的好地方。那么,这个富有创意的设想是如何产生的呢?
起初,2018年2月筹建公租房时,工作队和村干部们想得很简单:谁最困难谁居住。
但是刚脱贫的、身体残疾的、年老体弱的人都困难,该照顾谁?
其他村的办法是:先摸底,再按比例分配。这种事,古勒巴格村何不萧规曹随?
但一次走访,改变了该村“访惠聚”工作队副队长马晓亮的想法。
去年3月的一天,他来到了一位老人家中。这位孤寡老人已病了好几天,见马晓亮来了,就挣扎着爬了起来。马晓亮立刻找村上的医生给她看病,还好,只是受凉感冒。但马晓亮却难以释怀。
回到办公室,他把情况跟“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长阿不都热西提•阿不力米提一说,这位队长也陷入了沉思。
那天,他俩聊到深夜,却毫无睡意。
村里有困难的人不少,但只要身边有人,残疾和体弱的人以及老人,都会享受到家庭温暖。但是孤寡老人或是子女在外地的老人,平日里生活质量低下,和村里人又缺少来往,如果生病或是受伤,常常得不到及时救治,甚至有生命危险。
如能让这些老人集中居住就不同了,不但工作队和村“两委”方便照顾,他们之间也能抱团互助,在感情上相互慰藉。如果老人生病,也能得到帮助和及时救治。
孤寡老人集中居住,也方便志愿者前来服务,从而在村里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
这些公租房不要同向建造,应该围成大院,老人们交流起来更方便,而且院子中间可以种菜种树种花,收获的蔬菜可以减轻老人的生活负担,这样的环境还能给予他们美的享受。
两个人越说思路越开阔,越谈越觉得此法可行。
这个设想一公开,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们完全赞同:乡村要振兴,必须要让孤寡老人得到关爱。
征求村民意见时,亦人人说好。
于是,新型公租房的设想开始实施。
受益多
2018年10月,18位孤寡老人乔迁新居。
住进“二大院”后,他们满意吗?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进了热比汗•库尔班尼亚孜的家。
热比汗•库尔班尼亚孜今年54岁,是“二大院”的“年轻人”。她的子女常年不在身边,自己身体不好,又寡居多年,经过工作队和村“两委”摸底确认后出榜公示,村里人一致同意她入住这里。
搬来“二大院”之前,热比汗•库尔班尼亚孜就表态:“决不吃闲饭。”
“你也是需要照顾的人,不必干这些活啊。”记者说。
“你说啥?我不干?不干我这里面疼呢。”说着,热比汗•库尔班尼亚孜指着自己的胸口说,“工作队和村里照顾我,这是党的恩情,我记着呢。我身体弱,做不了啥,就给其他年纪大的做饭、洗衣服,帮他们拿东西,出去递个话。”
热比汗•库尔班尼亚孜家的墙上挂着一个大花篮。她说,是其他村的亲戚送的,他们来看她,抱着她不松手,说她不会再可怜了,“她们把我说哭了,我说,有了克拉玛依油田上来的‘访惠聚’工作队,就算以后我老得走不了路,也不害怕了。”
记者注意到,热比汗•库尔班尼亚孜家的地砖上一尘不染,茶几沙发上干净整齐,木床上的床单平整,一个褶子都没有,就说她“真爱干净”。她一听,动了感情:“以前家里老鼠和我一起睡一起吃,打不上也赶不走。家里的跳蚤又肥又大,它们天天在我身上开饭呢。住到这里后,工作队给我家铺了地砖,买来了新床、新沙发,什么都是新的、好的,老鼠和跳蚤就再不来了。大家说,工作队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派来的,这个恩情我一辈子都记着呢。”
住在“二大院”的老人七八十岁的居多,还有两位百岁老人,有些人已基本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平时的生活就由这里年轻一些身体较好的老人照顾,其他时候则由村里的志愿者们帮忙。
记者放眼望去,院子中央的菜地里有人正在松土除草。记者与其中一位搭讪,他就是马合木提•卡德尔。这位67岁的老人也是来“二大院”干活的志愿者。他说,每周都会来一次,将家里专门多做的饭送来后,就找一些活干。干完活就坐下来聊聊。这里都是村里的老熟人,有共同语言。
记者注意到他的口袋里装了一本《现代文化亚克西》的书,他说,孙子讲这本书好,里面讲了很多做好事、帮助人的道理,就装在口袋经常看。看了后,觉得更应该抽空多到这里来。
这时,走来一位老人,她就是住在“二大院”的土汗•尼沙。这位68岁的老人二话不说,拉着工作队副队长马晓亮就往自己屋里走。
土汗•尼沙家的茶几上已摆上了香蕉、苹果和杏子,她一把抓起水果,就往马晓亮的手里塞,边塞边说:“吃嘛,吃嘛。”
村民努尔加玛丽•巴拉提正在给老人做饭,听到动静后走出来说,她就是这样,见到“访惠聚”工作队的人都亲得不行。刚才她看到你们来了,专门跑出去买了这些水果。
他见马晓亮把水果放在了桌上,立刻站起来又给他塞,并佯装恼怒地说:“你要是不吃嘛,我气得肚子胀呢。”
努尔加玛丽•巴拉提说,去年冬天,土汗•尼沙夜里发高烧,难受得下不了床,住在她隔壁的孤寡老人听到她喊,就急忙报告村里。“访惠聚”工作队马上派车送她去医院。在那之后,她总说“访惠聚”工作队救了她的命。工作队员们一来,她就要买水果或是端上点心招待,不吃她就不高兴。
我们起身离开“二大院”时,又见村民踏着夕阳走来。对这里的孤寡老人来说,他们又将度过一个幸福而平常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