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时俱进,触摸热词背后的时代温度




所谓“微言大义",热词是感知社会发展最为敏锐的神经末梢。近期,《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19 年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硬核”、“融梗”、“柠檬精”、“霸凌主义”等流行语入选,是大部分中国网民“社会集体记忆”的最佳体现。每一组时代热词,承载着大众的记忆与时代情感,勾勒出一个砥砺前行、气象万千的中国。时代的浪潮在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中翻涌,折射出社会民众最真实的生活场景, 也不断反映着国家与社会进步的脉动。通过对这些热词的关注与解读,让我们走进2019,追寻其中蕴含的时代情怀。

                                                                             新语近人,映时代共识

“一个词,记录一个年度。”语言是生活的镜子,随着现代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网友的语言智慧不断显现,刷新着汉语的表现力,拓展着汉语的可能性,跃入视野的网络流行语也渐渐成了年度生活热点的标识性符号。网络流行语作为大众所认同的记录生活的一部分,映照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凝结着百姓的共识与社会的发展形态。热词更迭百出,但毋庸置疑的是渗透在热词中的时代特色。回顾近几年的时代热词,从“杠精”到“柠檬精”,从“命运共同体”到“文明互鉴”,昭示着人们对于大众娱乐生活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谈到流行语更加反映大众共识的原因,文学院90后基础写作老师袁智敏有自己的见解,”普通大众对国家与时代更关心,参与感更强,之前限于关注个人的小我生活变成现在的更着重大我,把小我和大我联系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大众共识才能更上一个层次。”

                                                                             新语新声,窥时代问题

时代热词,是百姓生活状态的万花筒。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之中,每个人心灵都经历着频繁而又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投射到社会心态层面,呈现于语言之中。时代热词则真实而准确地反映了大众娱乐生活与市井风情的变化。作为写实而存在的流行语,自然也存在一些带有负面情绪、消极色彩的词。今年评出的“我太难了”就是很多同学面对学习和生活压力的真实感受,从当年的“蓝瘦香菇”、“扎心了,老铁”再到今年的“我太难了”中也不难窥见“难兄难弟们”幽默调侃、自我解压的意图,更有一种报团取暖的作用。对于00后大二学生刘海玲来说,2019 年用热词来概括就是水逆,她希望自己这一年的不顺利都能过去,下一年能够锦鲤翻身,欧气满满!从“996”对企业工作时间的人性化呼求和“融梗”对倒逼法律进一步细化的作用来看,正视流行语中提出的问题和挑战,能帮助人们在克服困难中成长,让社会在解决问题中进步,进而激发出更多向上向善的蓬勃力量。

                                                                    新语新貌,展时代宏图

时代热词,是社会转型期的一面多棱镜。《周易》有言“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以科技发展为例,从前几年的“引力波”、“互联网+”到最近的“5G”和“区块链”,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进步,流行语便是这辉煌成就的生动注脚。在这一过程中,“蛮拼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则汇聚成推动中国向前发展的磅礴力量。80后英语老师周彦每说:“每年的网络流行语其实代表了这一年度的大事件总结,当年时代发展的流行元素、社会事件,还有我们对一些事情的反映与群体深度刻画,某种意义也是传承记录正在发展的历史。”年度热词作为文字的表达形式,更是承载着中国不断改革创新的伟大政策与拳拳赤子的巍巍爱国之心。

“流行语具有新鲜性、时尚性、新颖性,同时也体现了汉语言的包容性和创新性。逐渐接地气的流行语可以引领正能量价值观。带来更好的传播效果。对流行语的积极评论也体现了网民民族意识的逐渐加强,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青年人追求时尚精神的体现。”新闻传播学院康福玲老师的一席话道出了当下流行语在她看来的意义。我们可以从“葡萄美酒夜光”中看到唐人的潇洒,可以从“今宵酒醒何处”中看到宋人的婉约,而这些生动的流行语,也留下了互联网时代的精彩生活。新时代赋予流行语新的社会意蕴和人文关怀。而在良莠不齐的流行语中,做到“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是一名勇立时代潮流中的青年建设者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