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程跋涉 前路必是风景


(图/李雨昂)
“回到师大的前一天,我把手机铃声换成了罗大佑的《闪亮的日子》:是否你还记得过去的梦想,那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这是跋涉文学社首任社长刘肖在2008年回到母校参加跋涉文学社创办20周年纪念活动时所说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中国文学又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作为师大中文系的第三届学生,刘肖、陈涌泉、秦新春等人怀着对文学的热爱,用青春的热血摸索、探寻着文学的道路。在时任中文系负责教学的副主任彭功智,写作课老师潘万辉的支持下,跋涉文学社就此创办。
作为一个纯文学性质的社团,跋涉文学社旨在激发学子们的阅读兴趣,促进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培养一批具有编辑写作特长的文学英才。在继手抄小报《驰骋》、杂志《风》和《星星雨》的创办后,1988年12月,为了聚集爱好文学的学子力量并提高文学的影响力,在校团委和文学院团委领导下,跋涉文学社创办了专门发表学生作品的油印刊物《跋涉》。30年来,在一代代跋涉人的不断努力下,跋涉文学社一点点发展起来。
作为跋涉文学社开拓者的“八七届”无疑是特殊的。有人在“跋涉”20周年庆中提到过“中文八七届”现象。的确,在跋涉文学社中也流传着一句话:“中文八七届,能否被人超越?”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确实会存在着一群特定的人,八七届老师以独特的教学管理方式,让那一代的师大学子充分展示了张扬的个性。教室的长明灯见证了那届学子们的拼搏与努力,他们也为后来的学子们树立了榜样,使得“八七”学子的“神话”这么多年一直在校园中流传。同时,他们心中对理想的执着与坚持也开拓了“跋涉”新征程,为后来“跋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的跋涉文学社已成为校园十佳社团,但这一路走来并非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各种原因,《跋涉》曾于1998年至2002年间停刊,在这四年的时间里跋涉文学社也一度濒临解散。然而跋涉人是顽强的,出版物《跋涉》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从2002年12月起,《跋涉》开始恢复出版。然而这时,大型征文活动的开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大量的纸质稿件如潮水般涌来,落后的投稿方式让这些稿件不断堆积,让跋涉人在忙碌的同时也思考着“自我变革”。终于,在2007年跋涉文学社紧跟时代的脚步,在投稿方式上做出改变:开设自己的电子邮箱,在学苑餐厅设立了自己的稿箱,并创办了跋涉网站。一期一期的《跋涉》是跋涉人辛勤劳作的见证。
与感情交织的背景音乐慢慢响起,一个个师大学子动情地诵读着他们心中的文学故事,始创于2006年的“潮声杯”活动如今已成功举办了11届。“潮声杯”原创诗歌朗诵赛让文学融入声音,让原创成为经典,朗诵者与创作者的自由结合提高了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也让诗歌走进了学子们的生活中。现任跋涉文学社社长宫雪玮说道:“‘潮声杯’吸引了很多对诗歌对朗诵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在比赛中放声吟咏,把情感融进词句诗歌,用声音传递情感。”朗诵的过程是吐露自我、释放自我的过程,在活动中师大学子收获的不仅是对自我的肯定,还有坚持与执着的感动。“潮声杯”与师大学子的影响是相互的,“潮声杯”的举办,点燃了师大学子们朗诵的激情,而师大学子们的参与,也让“潮声杯”越办越成功。
纸墨传递,言语交谈,你我就在分享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跋涉人在多年的摸索中开创了多种不同的读书分享形式,让社员们在文学书海中畅游。不论是“讨论式”、“赏析式”还是“讲座式”的活动,大家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解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赏析影视作品,同样也可以品评文学及社会现象。古今中外不管是冷僻的还是热门的大家大可尽情地交谈、评析。读书分享活动的开展,拓展了师大学子接触文学的空间,同时也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
“跋涉”,在一步步的探索过程中,以其独有而坚定的步伐,在低调中行事,逐渐走向辉煌。在一代代跋涉人的辛勤努力下,三十年来跋涉文学社培养出了无数编辑英才、写作能手,师大校园里文学气息从未消散,越来越多的师大学子也参与到文学创作的行列中去。文学作为一种抽象化的艺术,一直以来都给人一种距离感,但一个人的阅读未免太过单调,太过孤独。而跋涉文学社为学子们营造了一个温暖而热烈的氛围,不仅拉近了文学与学子们的距离,也让文学不再充斥着距离感。
作为跋涉文学社的指导老师,荆恒磊在回忆“跋涉”这么多年中说到:“如果把校园社团看作是学生的一方乐土,那么跋涉文学社大概是个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让万里挑一的灵魂在这里相聚。山行曰跋,水行曰涉;跋涉之后,必有风景。”三十年来,跋涉文学社不断地成长,在这条朝圣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文学之路没有尽头,跋涉人相信风雨过后必有彩虹。
此程跋涉,前路必是风景。时光静静流淌,不变的是文学初心。我们的未来可期,一路上有你,“跋涉”必定且歌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