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乐器——唢呐
民间有言:“一年笛三年箫,一把二胡拉断腰,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唢呐吹一生。”说起唢呐,人们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建国初期的民间音乐。唢呐是我国的传统乐器。公元三世纪,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唢呐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桐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唢呐又称为喇叭,鼓吹.嘀嗒。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戏曲等伴?奏应用。
明代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老爸说的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吧罢。”在明代,古籍中始有吹唢呐的记载。明代武将戚继光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唢吶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传承,唢呐班和戏曲一样,都会有师傅,师兄弟,但没有姐妹,因为那时唢呐的技艺是传男不传女的。通常有四台八台,再往上走就是百鸟朝凤,而这首曲子,就是唢呐的巅峰。一个班子里的一代弟子,百鸟朝凤只能被传给一个人,而那个人就是下一任班主,这不仅需要天分绝佳,还要有为人所赞赏的品德。百鸟朝凤一般由班主主持,一个人死去之后,能不能吹《百鸟朝凤》这首曲子也由他判定,所以他必须明辨是非,身有傲骨,班主是决定一个唢呐班兴衰的关键人物。
昆山玉碎唢呐鸣,凤去尽留是悲歌,百鸟朝凤敬送亡。最近看了一部电《百鸟朝凤》。电影主要讲述了唢呐的兴衰。老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是个外冷内热的老人,看起来严肃古板,其实心怀热血。影片把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搬上了大银幕,展现了唢呐在农村由盛到衰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在中国,像唢呐这样的传统文化,传统物质还有很多,也希望大家能注重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其在强有力的民族凝聚力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