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卢梭教育思想浅谈学生早期教育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人人秉有善良的天性,若能顺从天性的发展,人类就可以进入黄金时代”。
在儿童的成长中,会不自觉的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对他们的束缚,这种束缚会逐渐的扼杀儿童的天性。“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可见童年的记忆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幸福指数都有很大的影响。童年应该是充满欢声笑语的年纪,可是我们很多家长却把孩子的童年变成了为成年的生活做准备的时光,小小的年纪背负着家长们大大的梦想,可是为了不可预知的未来,牺牲孩子当下的快乐是不明智的。
卢梭认为,儿童的培养不能单纯的停留在全面提高儿童的智力这个层次,还要致力于锻炼儿童健康的体魄,培养儿童正确的情感能力和审美能力。“升学率”无形中给我们各个阶段的教育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作为教育者,要学会带领学生挖掘学习中的兴趣点。因为生动有趣的课堂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迅速、长久的对教学内容产生深刻的记忆。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想让孩子拥有一个自由快乐向上的童年,我们家长要做的首先就是管住我们自己,放松过度监管孩子的步伐,尊重儿童的兴趣爱好,多带孩子尝试玩各种有益游戏的机会,引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见识自然之美,发现生活之美。家长不能把家庭变成学校的分校,不能把自己变成学校的编外教师,更不能让孩子有从一个教室走进另一间教室的感觉。
卢梭的主动性教育着重强调儿童成长过程中主动性培养重要性,儿童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主人。教育者应摒弃传统教育中不顾儿童特点、以教师为中心、让儿童被动接受知识和强迫儿童把教师言论当做权威的做法。教育者要重视儿童天性,鼓励儿童自由发展,激发儿童探索未知世界,促进儿童的自我实现。教育者可借用儿童的好奇心进行教学,借助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引导儿童认识世界的奇妙,知识与乐趣的获得会成为儿童持续学习的源泉和动力。
主体性教育目标是促进儿童的主动发展,让儿童主动学习,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在智育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是儿童绝对听从的权威,卢梭主张知识的传授并不是重中之重,重要的是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和判断能力,并掌握使用知识的工具。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可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命令式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被动、机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会使儿童对知识产生厌倦。儿童对于知识本身的爱好是引起儿童自觉学习的主要因素,教育者应通过学生感兴趣和学习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参与到学习中去。
儿童的学习是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的,揠苗助长和贪多务得的教育会抹杀儿童与成人的区别,超越儿童身心承载能力,增加学习过程中的疲惫感,破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种超负荷的赶超中,我们的孩子会失去快乐的能力,培养出的将会是老态龙钟的儿童。学习内容的选择取决于儿童的知识范围和理解能力,需要遵守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原则,好高骛远的按照成人的标准进行培养,只会适得其反。
卢梭强调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在教育中应处于核心地位,我们应该“把儿童看做儿童”,如果我们以成人偏见横加干涉儿童的成长,剥夺儿童应有的权利,结果只会打乱自然的次序,破坏自然的法则,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认识到“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给孩子必要的权利,培养孩子成为主动的人。
卢梭的思想导师是柏拉图,柏拉图创作的理想国是卢梭教育范本,他赞赏柏拉图通过体操、唱歌和娱乐活动等方式进行教学,认为寓教于乐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强调儿童具有探索和发现的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者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卢梭著作中的“爱弥儿”,在自然、安全、自由的成长环境中,他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最后成为了身心调和发达的人。
我们家长在为自己的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时,首先应给予儿童和睦、有安全感的氛围,家长还要注意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增加与孩子的互动;其次要给孩子探索的自由和独立做主的机会,发展儿童各项能力;再次学校层面要发挥自己的服务职能,提供好硬件设施,利用好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校内资源和科技馆、博物馆等校外资源,为学生创设独立的学习环境;最后,学校在软件上也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优秀的教学方法,及时关注学生需求,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有安全感的环境。
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始终强调要提高学生的独立判断,自主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儿童应自己去发现学问,自己去探究学习,而不仅仅是接受学问,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有时候,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的知识,比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符号知识有用一百倍,我们应主张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强调“做”的重要性,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只是教授学生知识,让学生在应试中获得好成绩,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 田媞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