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隧道飞行员》

中国企业报协会2019年度新闻研讨作品推荐表5.jpg

“嗡嗡嗡……嗡嗡嗡……”10月16日下午,南龙铁路下孟隧道附近,寂静的深山里传来一阵嗡嗡声。一架有四个螺旋翼的白色无人机灵巧地飞到空中。地面上,有个穿着橘红色防护服、带着黄色安全帽的小伙子正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他便是被称为隧道“飞行员”的龙岩工务段路桥测量工王文。

南龙铁路是著名的“铁路隧道博物馆”,隧道长度占全线的四分之三。由于不少隧道所在的山体结构复杂,加之外部环境的影响,高铁隧道的维护是个难题,其中隧道病害的排查是难题中的难题。

难就难在翻山越岭。以前,王文和同事们基本一天要翻越两、三座大山,徒步十二、三公里。十二三公里在平地上不算什么,但是在大山上走这么远可就很辛苦了。75至90度的陡坡非常多,有时需要手脚并用往上爬,既考验胆量又考验体力;有的地方荆棘丛生、草木深深,还要用砍刀边开路边前行。

“再苦再累都不怕,怕就怕发现不了病害源!”山上林木葱茏,隧道仰坡上都是灌木杂草,视线被遮挡,对一些病害问题往往发现不彻底,有时辛辛苦苦爬了整座山,也不一定找得到病害源。针对这种情况,2019年年初,龙岩工务段配备无人机,送王文和另外一名职工去培训,取得了民用微型无人机航拍摄影专业合格证,专门负责检查隧道病害,王文就这样成了一名隧道“飞行员”。

无人机能够轻易到达常人不易攀爬的地方,在病害检查中可以做到360度无死角拍摄,将图像实时传回地面,并采集病害点的地质、地貌资料,为病害分析、整治提供充分的数据、图像依据,既省时省力又安全、精准。以前需徒步检查一个月的工作量,现在只要一个来礼拜就可以搞定。

操纵无人机可以大大节省路桥职工的体力,但“飞行员”却更耗费“心力”:无人机操作是个技术活儿,非常考验人,必须要胆大心细。起飞前全面检查无人机各项功能是否正常,到现场后要观察好地形、构思好航线、预估飞行高度、判断风向等等,每个环节必须清清楚楚,才能尽在掌握。

 虽然飞行时间不长,但王文靠着用心摸索、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山里的天气说变就变,遇到大风下雨等恶劣天气,就特别考验“飞行员”的经验和现场控制力。风大的时候无人机随时有被吹跑、坠机的危险,这时必须稳稳地控制无人机与风向相反飞行。风雨太大的时候,要及时把无人机收回,千万不能让无人机飞出控制距离。

  “飞行员”的重要任务是把照片拍清晰。刚开始,王文拍出来的照片都是糊的,根本没办法做数据分析。后来他摸索出“身心要投入、摇杆慢调节、呼吸要均匀、心里要稳住”的技巧,照片越拍越清晰。

10月16日中午,王文找到了下孟隧道的病害源:“嗯,就是这里,渗水的地方找到了。”王文轻舒一口气,小心翼翼地拨动操纵杆,调整角度,只见白色无人机如蜻蜓般摆了摆,稳稳地停在半空中,几秒钟后,又绕着水塘飞了一圈,然后飞回30米外的地面,安全着陆。

“下孟隧道旁的这座山地势陡、杂草高,病害隐蔽,检查和测量难度大。没配飞机之前,我和同事来这座山上找了一整天,腿跑细了、脚磨出泡了都无功而返,今天不到一小时就锁定了病害位置,无人机真是高铁安全的‘神器’啊!”

王文和同事找了一处平地坐下来,从包里拿出面包和水,边吃边说:“今天的任务才完成了一半,下午还要再去飞两个隧道”。外出排查隧道病害,时间不好控制,有些病害很隐蔽,要仔细检查多个点才能得出准确数据。高铁隧道附近很少有人居住,吃饭成了难题:“下山再上山太费时间、也消耗体力,我们随便吃一些垫吧垫吧就行。”

 14:30分,王文和同事赶到了第三处排查点。“嗡嗡嗡……嗡嗡嗡”,白色的无人机又盘旋在半空中。(记者 张贵锋 通讯员 金淑华)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