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旗帜”

推荐表.jpg

“时间都去哪儿了……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如今咱们吉林石油人的生活真的是越来越好啦!”周洪洲摸了摸脸上的皱纹,笑了。为石油奉献了大半辈子的他,十分满足。

 ——访红岗采油厂采油二队4号井组班长周洪洲

记者 柳智青 通讯员 许艳

1013日,周日,记者依约来到周洪洲家,只见宽敞明亮的房间,阳光透过玻璃窗倾洒下来,和主人的朴实热情一样,让人备感温暖。

周洪洲的家住在滨江嘉园。

秋天的滨江嘉园,道路整洁、绚丽多彩。滨江嘉园是吉林油田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让成千上万企盼回迁的吉林石油人梦想成真。作为吉林油田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周洪洲一家也是受益者。

没有艰苦奋斗,哪有家园美如画?

在吉林油田流传着这样句谚语:“我为油田献青春、献完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同许多吉林石油人一样,周洪洲一家三代人矢志不渝为祖国献石油,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他们一家原来住在红岗采油厂家属区,屋后有一口油井,成了他们难以忘记的伙伴。

“当初,谁能想到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呢?”周洪洲夫妇对回迁后的生活感慨万分。

“父亲就像一面旗帜”

“当时真是太艰苦了,你都想像不到。”建矿初期的回忆,让沉默寡言的周洪州打开了话匣子。

周洪洲说,他父亲叫周桂田,原是玉门石油人,1975年参加吉林油田开发建设。当时,他父亲是作业大队副队长。母亲在家属队干活。

难以下咽的苞米碴子,透风的席棚,没有玻璃窗的食堂,木板和砖头搭成的凳子,没有先进的机器,绝大部分全靠人力。刚到红岗时,他们一家住着干打垒,条件非常艰苦。当时创业者们坐马车上下班,起早贪黑工作。

周洪洲说,父亲一点也没有干部的架子,经常跟工人一起劳动。儿时的一天,他同小伙伴在野外挖野菜,看到父亲带领作业小队修井,一身水、一身油地扛着油管干活。冬天,他父亲经常半夜回家,眉毛上挂着冰碴。父亲留给他最深的印象就是,吃苦在前,以身作则。

他父亲时常嘱咐他要踏踏实实工作。临终时,周桂田希望子孙们以油田为家,让他们替他守好这个家,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人。

周洪洲说,好好工作,多产油,这是父亲的一生追求。他为父亲感到骄傲。

他下定决心,要像父亲一样,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的石油事业、奉献给吉林油田。

接过父亲的“旗帜”

周洪洲本着对油田的无限热爱,1985年当上了一名石油工人,一干就是30多年。参加工作以来,他积极跟老师傅学习采油技术,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石油工人。在思想方面积极向组织靠拢,在1997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担任采油班长。在日常的工作中他总是抢在先,干在前,狠抓精细管理、安全生产。为了环保,他带领员工清理井场,修建边界墙,一锹锹收集落地油污。为了原油生产,他坚守岗位,时常工作至晚上10点多钟,半夜上井亦是常事。

虽然回迁到了松原,但周洪洲很少回滨江嘉园住。平时,他工作在红岗,吃住也在红岗。只要是井组里生产管理出现问题,有人打电话找他。不管什么时候,他总是立即赶往现场,用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多年来,他多次率领班组获得标杆班组、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他个人多次获得厂标兵、先进生产者、安全生产先进个人、优秀党员标兵等荣誉称号。

传好父亲的“旗帜”

“吉林油田未来还得靠高科技创新的年轻一代石油人。”临近退休的周洪洲,琢磨着如何把父亲的“旗帜”传好。

周洪洲说,要建成创新型可持续发展的吉林油田,就需要新一代高素质工人的注入。所以,他让儿子周逐天报考了石油大学,毕业后回到红岗采油厂一线工作。

工作上,他们父子俩取长补短,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周洪洲倾囊相授的是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石油人优良传统。周逐天给爸爸讲解技术理论问题。

如今,周逐天已经在红岗采油厂工作5年了,早已从毛手毛脚的新手,成为了一名高级采油工。

923日,周洪洲和当年一起长大的“发小”,回到红岗看看从小生活过的地方。曾经的小学早已不在了,小时候住的干打垒也没有了。

然而,屋后的那口油井虽然已经停产了,但依然还伫立在那里,如同一面旗帜。

周洪洲望着那口油井,哼起了歌“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