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夸群:九零后内心诉求的产物

简短说明
近日,夸夸群在国内各大高校流行起来,并迅速蔓延到网络上,逐渐形成一股互夸的热潮。在夸夸群里,多小的一件事都可以获得群内成员的花式夸奖。夸夸群以表扬为目的建群,是90后的又一情感诉求产物。

夸夸群:九零后内心诉求的产物

   期次:第547期   作者:郭栩汝

近日,夸夸群在国内各大高校流行起来,并迅速蔓延到网络上,逐渐形成一股互夸的热潮。在夸夸群里,多小的一件事都可以获得群内成员的花式夸奖。夸群以表扬为目的建群,是90后的又一情感诉求产物。

夸夸群可以称得上是一群90后的自娱自乐,他们以插科打诨的方式调侃,只为夸奖而夸奖,没有任何算计与功利性。夸夸群虽然起源于豆瓣的相互表扬小组,而与豆瓣中发帖人取得诸如“考上北大”、“努力抗癌”、“考证成功”等较为“巨大”的成就不同,夸夸群里求夸的原因更为生活化,多为生活琐事,也不乏一些颓丧的小事。夸夸群的娱乐性更强同时附有社交属性。

夸夸群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也是应90后情感需求而生。

“求夸”的目的是什么?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以达到内心的满足。他人的肯定是评判自己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对自己价值的认识往往须从他人的评价中得知。所以在夸夸群中“求夸”的人并不一定是因为缺乏自信心,也可能是希望更好地认识自己。以被夸的形式看到自己的价值,既鼓励了自己,又可以看到他人眼中的自己。

夸夸群兴起于多个大学且受众多为大学生,因为离家求学的大学生们“被夸”的诉求更高。大学生们多数在异地上学,家人不在身边、与朋友分别求学两地、跟室友不够交心等众多因素,使他们很少在现实生活中对外诉说自己生活中的琐碎事和各种不可言状的压力与焦虑。此外微信、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提供给年轻人更多的网络发言口,促使年轻人越来越依赖虚拟网络的交流,反而在实际生活中与他人交谈很少,甚至部分人有轻度社交障碍。因此夸夸群这种以大学为分组方式的社区化群聊,既符合年轻人网上交流的方式,又有同一片生活区域的亲近感,更方便大学生们在群中发言“求夸”,那些本不值一提的生活小事,在群中都可以尽情倾诉,这也是夸夸群起源于高校的重要原因。

夸夸群受欢迎不仅有90后依赖网络的交流诉求,还因为迎合了90后的社交习性:热衷于匿名狂欢、习惯在开放的陌生环境里表达自己、爱凑热闹扎堆跟风……夸夸群恰巧为90后们提供了一个符合其需求的平台。群里成员大多互不认识,可以在陌生的环境里匿名发言而不必伪装或者包装自己,从而展现真实的自我。并且群内打造了良好的交流氛围,不必担心被指责。近几周,夸夸群连登热搜榜,各大媒体也在不同平台热谈夸夸群。“夸夸群”已成为三月热词,自然吸引了一批追求新鲜、好奇心重的90后们凑上前加入这场“互夸”的盛宴。如今,夸夸群不但热度不下,反而衍生了电商平台的“夸人服务”商品,以及其他类似诸如喷喷群、酸酸群、丧丧群、怼怼群等雷同群聊。

被夸可以获得被认可的满足,夸人可以得到帮助别人的满足,夸与被夸都是一种娱乐方式,可以让参与者获得一种即时满足。相对于延迟满足,即时满足等待时间较短,基本可以立刻获得满足感且并不需要获得太多努力。然而凡事都过犹不及,如果过度沉溺于夸夸群也同时关掉了否定的声音。固然即时满足可以调节心情,满足娱乐需求,却也占据了你努力的时间。

如果说夸夸群是起源于90后“想被夸”的内心诉求,那么到了现在,夸夸群已经逐渐过度娱乐化,渐渐演变成一种“夸人游戏”。参与者的关注重心不再是“求夸”者的内心诉求,而是“夸人”这个游戏本身,他们的参与不是为了鼓励他人或者获得鼓励,而是为了自身娱乐。在这个“互夸”的大型娱乐场下,随便一个无所谓的理由都可以引发一轮夸人局。当“夸夸群”等同于一款社交游戏的时候,也会在这个泛娱乐化时代里失去公众的关注度从而逐渐销声匿迹,在游戏行业日新月异的今天,一款游戏的寿命何其短暂。

固然夸夸群曾给这群90后们带来过被肯定的喜悦和肯定他人的勇气,然而它应运而生却又逃不开被娱乐化的结局,最终变成快消费时代里的一个文娱产物。狂欢之后,热度消散,90后们又将会迎来下一个情感慰藉。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