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说明
白板旁的投影仪缓缓投放着精简的课件,桌面上只见一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托腮举首,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紧锁眉头。老师不在讲台上,而是“不安分”地在学生身边踱步,目光灼灼地盯着他的听众。这,就是李涤非老师的课堂常态。
李涤非,自2005年于武汉大学哲学专业博士毕业,便来到了我校。十几年的光景,在意气风发的时代登上讲台教书育人,其踏万里路,览千般事,求真深思,贴近现实的特点,也成为了学生届届相传的好口碑。
李涤非 大道不器启智也
期次:第548期 作者:刘钊 王楚君白板旁的投影仪缓缓投放着精简的课件,桌面上只见一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托腮举首,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紧锁眉头。老师不在讲台上,而是“不安分”地在学生身边踱步,目光灼灼地盯着他的听众。这,就是李涤非老师的课堂常态。
李涤非,自2005年于武汉大学哲学专业博士毕业,便来到了我校。十几年的光景,在意气风发的时代登上讲台教书育人,其踏万里路,览千般事,求真深思,贴近现实的特点,也成为了学生届届相传的好口碑。
智慧的课堂——千姿百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性质与哲学联系较为紧密,需得以大量的思考充实课本上简洁的文字。李涤非反复解释——大学课程,尤其是这门课,是以智慧型为主导的课程,知识不过是辅助。智慧与知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知识可以填充,能够速记,但智慧型就需要领路人,带队前行。
受课时的限制,加之马克思主义原理本身的晦涩,李涤非绝大部分是以教师为主的方式授课。他PPT上的文字总是很简洁,所以惯用妙语连珠的口头表达来拓展课堂的深度。无论是旁征博引、随时随地摘引自己的亲身经历,还是抽丝剥茧、一点一点将最细微的重点剖析出来,李涤非总能在深度与广度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即便是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李涤非也不会减少同学们的讨论时间。在他看来,比起刻板地念PPT的文字以及滔滔不绝地说教,讨论绝对是一个优胜于别类教学方法、能倒逼学生思考的方式。讨论的最大优势,并不是变相强迫学生参与课堂、增加学生负担,而是在新鲜议题的驱使下,学生们能掌握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考方式去看待世界、认识世界。这也是他教学的最大愿景——学会思考,收获智慧。
在上课期间,李涤非总是可以检索到具有辩证性的议题以供学生思考,类似“女生为什么会喜欢钻石”、“怎样看待定制‘基因婴儿’”、“未经允许蹭WiFi可行么”等话题比比皆是。所选话题契合时事,又不流于俗套,着实让学生学得快乐。但讨论不是最终的目的,在学生表达自己想法之后,李涤非不去断言错与对,而是以学生的思路为根据地,不断领航至科学的道路上。循循善诱也好,嬉笑捧哏也好,李涤非总会洞幽烛微,讲解通透,让不少同学逐渐体会到哲学的魅力,李涤非甚至成为一些学生的哲学启蒙老师。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我要保证在我的课堂上,每隔五到十分钟就要让学生们哈哈大笑一次”,李涤非微微一笑,带着一股子自信。几乎是“一惊一乍”的表演性教学让学生们上课与体验过山车别无二致,时而娓娓道来,时而激昂讨论。前来听课的教师也不免被其抑扬顿挫的情绪感染。
虽然在他的课堂上幽默占了头功,但备课的环节,李涤非却一丝一毫都不敢懈怠。为了能时刻刺激到学生的兴奋点,李涤非总是日常浏览新闻时事,在海量的新闻中如鹰隼般准确揪出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每一张课件的制作,每一张配图的选择,每一个案例的取舍,每一个视频的搜集都是既费心力又费时间,可他总是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兴趣为兴趣,孜孜不倦。
这便是李涤非口中的案例法——用具有时效性、创新性的视频或者真实事件来丰富课堂。不过,李涤非着重强调,补充案例绝不是填鸭式供给,更不是随手摘取的趣闻轶事以供笑料,有目的、有选择、有对照的案例,往往才是针对所学内容的有效案例。在李涤非的课堂上,学习“客观规律”之前要先了解“福建打工情侣婚前见家长,母亲竟是堂姐妹”的曲折离奇;接触“唯物辩证法”之前要先领略“加拿大华裔因狂风被吹入美国境内,以偷渡罪被关押八个月”的变幻莫测。
与一般观念里那些风趣的人总会更包容的认知不同,李涤非是出了名的严格。“我不能允许我的学生在课堂上无所事事,这样会极大影响我的讲课质量。”李涤非坦言道。正是这份要求,让他的课堂上有了一个铁的纪律——桌面不许出现与本堂课无关的任何内容。
其实对于李涤非来说,这项纪律也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完善的。面对大学教育管理理念的改革、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更上一层楼等问题,找到思政课的出路在哪儿是李涤非首先要处理的。一周十几节甚至二十节的超额课时量,让李涤非在痛与快乐中有了更多实践的机会。李涤非谈及这项纪律,笃定地表示:在他尝试的所有课堂管理方法里,抓课堂纪律的最终效果是最好的。基于此,李涤非每天上课都会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的自觉性有欠缺时,先让学生听,再使其肯听,恰是最有效的捷径。
学生的评价——亦师亦友
正是在这你来我往的思想碰撞、争论思辨中,李涤非老师有了一群活泼而诚恳的听众。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课上,不再是老师踽踽独行,而是百十人的合堂教室里众人齐头并进。这种盛况亦是李涤非的成就感来源所在。
李涤非认为,保证全班90%的听课率是自己的基本要求。在大学懒散风气持久不下的当下,这种要求无异是自我设定的一道难坎儿。然而,这也是李涤非能留存在学生心目中的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同学们喜欢这个授课深浅得当、幽默风趣、热爱生活的老师。一位计算机系的学生毕业时写了三万字的感言,感谢大学期间影响最深的三位老师,第一位就是李涤非。金融学院的李潇涵也表示:“李涤非老师课堂很对我的胃口,根本顾及不了手机,课堂上更多的是在互动中悟到真理。”李涤非常常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他既是摄影师,也是登山者,还是旅行家。丰富的人生经历与有趣的课堂呈现,使他有了个亲切的名字——“非哥”。
针对习近平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的要求,李涤非表示,改革必须要一直进行,无论是实践方面还是面授课堂方面,照搬“翻转课堂”以及“慕课”恐怕都不是最合适的方式。要基于本校的实际条件,进行最优化的选择。
李涤非老师还在路上,他也会时常反思自己的课堂会不会过于严厉,也会遗憾自己专注于课堂而少了点科研。李涤非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加持与生俱来的幽默风趣,授学生行走人生之道,育引领群伦之才。这位被学生“加冕”的老师,继续用一个个鲜明的案例、一个个有看点的视频、一个个有思想的话题为同学打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门。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李涤非以党的创新理论和先进思想文化传播者的姿态,勇于担起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的责任,更以匠心持守的态度、知行合一的人格,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